|
《微粒构成物质》教学反思
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
李志军
2015年4月16日在海南琼海嘉积中学海桂学校参加了海南省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大赛,我赛课的题目是《微粒构成物质》,上课的班级是海桂学校9年级(10)班,最终取得了总分第三名的成绩,对取得的成绩本人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教学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遗憾和值得改进的地方,现对本节课做如下反思:
成功之处:
用激情影响和感染学生:
正像省教研员吴益平主任用“速度与激情”评价了我这节课的课堂表现一样,激情始终贯穿着本节课的始终。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评委老师安排了我们和上课的班级学生见一下面,进行简短的交流,从班主任老师那里我了解到9年(10)班的学生上课比较沉闷,课堂表现欲差,这样的课堂可能会缺少互动、生成和碰撞。该怎么办?只有先以教师的激情去影响和带动班级学生,使学生减轻紧张和压力,用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才可能使课堂氛围好起来。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学生到了后半程逐渐进入状态,整个课堂注意力集中,学生都在主动的思考,努力提升自己的课堂表现,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能够抓住学生的疑难点,选择典型例题深度挖掘,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在知识点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个问题中,教师选择了本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帮助学生理解本部分知识。学生在这部分出现的问题有多种,但很多情况是学生没有把宏观上的物质和微观上构成的粒子之间建立起联系,他们之间是割裂的,认识到这一点我要努力使学生将宏观和微观,具体到抽象之间建立联系,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制作较使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充分暴露问题,引导大家去分析、纠正。这样使难点逐步攻克。
不足之处:
1.关于对分子概念理解部分的教学,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处理方法:
一道判断题过氧化氢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学生知道错了但是改不好的原因是学生不知道直接构成过氧化氢的微粒是分子,而不是原子。这是教师可以假设我们进入到了微观领域,看到了这样一种微粒(有图示或模型),它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让学生说出是哪一种微粒(过氧化氢分子),让学生体会到过氧化氢是由分子构成的,这样能很好的建立微观与宏观之间的联系。如果现场能用上一节课老师使用的球棍模型就更好了。我想这就是教学机智,怎样处理课堂生成问题还需要下功夫。
2.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课堂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本人感到准备时间仓促,很多问题的设计需要进一步优化,伸入研究专题复习的授课方式,力求达到更有效的复习效果。本节课中教师的讲解显得多了一些,学生回答和思考的时间显得少了一些,课堂上教师表演成分多了一些,学生参与和互动生成的时间显得少了一些,另外学案的作用凸显不够,只是起到了一定的诊断作用。
总之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很庆幸有机会参加这样大型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辛苦,但更多的是收获,路漫漫,我仍需要继续赶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