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部分总是一块最难肯的“骨头”。题目种类多、范围广、牵扯知识面宽、往往还都要结合生活经验,对孩子来说往往顾此失彼,落入陷阱。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小数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时,老师将枯燥的题目,改编成了孩子感兴趣的情境——带领同学们去“逛公园”,这可把那些不爱动脑筋的“小捣蛋们”给高兴坏了。
老师刚一出示主题图,陶陶就抢着说:“我提个问题:门票单价多少元?”接着补充道:“一个老师,四个学生!一共五个人,直接用总钱数58.5÷5,就可以算出门票的单价”
班里同学嘘声一片……
陶陶赶紧圆场:“错了错了,老师是成年人要买全票,儿童往往买半票,不能除以5,应该除以……我不会了。”
班长站起来说:“不对。插图上明明写着‘门票每人4.5元,老师买门票一共花了58.5元,’从这可以看出,门票单价已给,成人与儿童票价一样;去的不止这5个人!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提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个人?用58.5÷4.5得13人。”
不知不觉中,沉闷的课堂变成了辩论现场……
陶陶眨眨眼说:“哦,刚才我只数了图中的人数,没有好好读文字。”
老师又问:“‘还要准备32.5元买回去的车票’,你又能想到什么?”
这回陶陶可棒了,他大声说:“刚才班长已经求出总人数,那就简单了,这回我提出的问题是:每张车票的单价是多少元?”同学们向陶陶投去鼓励的目光,陶陶接着说:“可以用车票总价32.5÷13,求出每张车票的单价。”班上想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现在,陶陶才明白“逛公园”没那么简单,要将插图和文字相结合,仔细分析,才能提出和解决问题。
那么,数学课堂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没有固定的环节,没有教科书上的例题,没有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练习;我们要的是学生飞速旋转的大脑,热情参与的探讨,以及大胆质疑的声音……
我们一直在追寻的路上,让每一个角落的孩子都能感受到阳光,让每一颗快要失落的星星都能在轨道上找到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