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 | | | (1)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清朝后期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 (2)你们还想知道在文化教育出现哪些深刻变化吗? | (1)生:政治上尝试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2)生:西学传播,近代刊物与新式出版业,教育制度 | 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起学生兴趣,便于将新旧知识逻辑地联系起来;同时为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 | 活动一:西学传播 (1)教师出示《万国公报》《格致汇编》等书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书籍是怎样传播到中国来的?传播的主力军是谁? (2)指导学生阅读卡“西学著作的翻译与传播和《格致汇编》著作简介,引导学生思考西学传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影响? | (1)生答:这些书籍主要是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和西方基督教的传播,传播的主力军是洋务派和传教士 (2)生答:主要内容是自然学科和西方先进的经济、政治、教育的学说。其影响是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促进了社会变革 | 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西学的主要内容,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在不断地深入,从而进一步思考西学的影响。 | 活动二:近代刊物与新式出版业蓬勃发展(1)指导学生阅读图8—20《申报》图说,了解《申报》内容丰富,贴近生活 (2)阅读材料《申报》创刊词的内容,让学生思考:《申报》登载的内容都有哪些?其编辑特点是什么? 《申报》的办刊理念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 (3)教师出示新华字典等工具书,提问你知道下列工具书的出版社吗?教师补充商务印书馆百年来出版发行的著名出版物和与此相关的文化名人。 | (1)根据嘘声的认知明白《申报》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被誉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2)根据材料分析,生答《申报》特点:内容丰富,新闻量大,范围广,真实可信,通俗易懂。 (3)生答:商务印书馆。 | 活动二:教师补充《申报》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创刊词,贴近生活,认识其影响力;补充商务印书馆百年来出版发行的著名出版物和与此相关的文化名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商务印书馆与北京大学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双子星座”的原因 |
教学环节 | | | | | 活动三:兴学堂,废科举 (1)教师出示表格,让学生读上表,说说能得到什么样的信息?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2)引导学生读图8-32“京师大学堂校牌”和图说,了解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3)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活动资料和教师出示的表格,思考:看看我们现在学校设置的课程,与《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等教育阶段的科目有何异同,说说你的看法。 (4)让学生阅读材料严复对废除科举制评价,让学生思考:你是否认同严复对废除科举的评价?说说你的看法 | (1)生根据表格,读表格得出:新式学堂蓬勃发展,学生数量迅速发展,并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科举制度被废除 (2)生在阅读材料和表格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明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已经与社会相适应,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3)学生通过严复对科举制度评价的思考,明白废科举,兴学堂,有利于解放思想、人才培养与选拔,大大促进了近代化教育的发展。 | 活动三:通过京师大学堂的教学让学生感受教育也是在传承中发展。通过表格和史料分析,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归纳分析这一时期文化教育革新的主要内容,西学传播,近代报刊与新式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废科举,兴学堂 | 生回顾课堂教学内容,西学传播内容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体现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传播的主体由传教士到本土译书机构,《申报》和商务印书馆是近代报刊和出版业发展的代表。“兴学堂、废科举”强调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近代教育体制开始发展。 | 以图表形式回顾课堂,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课是一堂历史知识新课,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历史课的特点,本课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文化教育革新为切入点,设计教学环节,使课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信息量、训练量,使课堂更有效。 2.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 发展学生思维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获取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不足之处 1.课堂上对学生答错的问题给予了及时的纠正,但是当学生回答正确后,对学生们的正面回应有些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 在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方面做得不够。 (三)改进预设 教师应做到精讲。根据材料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要追求高效。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深刻性、层次性、启发性。特别关注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通过分析与思考,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