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和难点 | |
重点: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难点:民族精神我传承 | |
教学方法 | |
结合教材,学生阅读、思考、小组交流等手段,教师作适当点拨 | |
教学工具: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教学意图 |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一粒沙,一堆沙 教师提问:如果一阵风吹来,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回答) 追问:为什么一堆沙更稳固? 教师总结:根据同学们说的我们知道,沙堆是汇集在一起的,不是一盘散沙,具有了维系稳固的力量。如果把一粒沙比作一个人,一堆沙比作一个民族的话,就可以理解成 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维系的因素──团结、凝聚力。 教师提问:请你举例说说中华民族史上有哪些表现团结一致的事件?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中华民族过去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胜利、现在航天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等都离不开团结这个法宝。 教师提问:哪些因素使人们能够团结一致?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些因素集中表现在人们对信念、命运关注(个人,他人、国家)、价值追求等方面──属于文化观念。 根据材料学生思考文化对人的影响。 【出示素材】传统文化习俗节日──寒食、端午 教师提问:谈到寒食节或端午节我们想到了什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学生回答) 【出示素材】看看院门──对联 教师提问:这家主人在传递怎样的信息?为什么要传递这样的信息。 (学生回答) 【出示素材】再听听古人说的话 教师提问:假如学校搞一个活动,要我们推荐名人名言,你会推荐哪一句?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具体的传统文化习俗、节日与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民族文化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道德信念、价值追求、思维方式甚至审美情趣的形成。进而它又影响我们生活习惯、待人接物、家国认知。 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且内涵丰富。 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到某一个角落。我们就把这种文化中凝练出来的、体现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叫作民族精神。 教师提问: 我们提出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怎么理解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民族精神本身就是文化发展的产物。民族精神通过优秀的文化表现出来的。中华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反映。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一个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叫作民族精神。根据以上观点同学生试着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学生回答) 教学过渡:人类历史长卷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是一成不变的吗? 【出示图片】 教师总结:红军不怕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的长征精神,新中国工业初创时期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当代的航天精神。我们会看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有着鲜明的时代性特点,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加深着,丰富着。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试着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教师总结: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是不竭的力量之源。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是民族的魂。 教师提问: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呢?当前我们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实践者也就是去承继、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 传播弘扬者就是用我们做得到的各种方式去推广(对内、对外),建设者就是除了守望,还要激发、增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 【出示图片】教师介绍徐冰的英文方块字 教师总结:艺术家开展一个长期活动,教很多外国人用中国的笔、墨、纸、砚写英文,以巧妙自然的方式切入外国人的生活中,去影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让他们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学生体会其中的奥妙与精彩) 教师总结: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就像是从一粒沙到一堆沙──汇集力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主题。请同学们记住传承文化才能传承精神。 | 通过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知道一个民族的稳固发展所需要的维系因素──团结、凝聚力。 通过学生的体会导出民族精神深层的内容。 进入生活体验,体悟中华传统文化、习俗、道德观念的影响。由此,强化民族精神含义的认识。 了解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作用;厘清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区别联系。 学会辩证的、发展的认识中华民族精神,正确理解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丰富性。 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 反思自身作为中华子孙对中华民族精神所负有的不可推卸的义务。 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帮助学生体会,传承文化才能传承精神,做一个中华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