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5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再别康桥》一文的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11:4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再别康桥》一文的反思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丰富、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语文教学也与时俱进,一改过去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多媒体电教课已成为一种时尚,也是老师的一项基本的教学技能。对语文课的要求日渐提高,对人才的要求也越趋全面,我们不能再墨守成规。于是,班班通教学成为必然。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呈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空间、抽象、费解的概念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而且还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声、画交融,给学生创造交际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刺激,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为此,我就个人经验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走出传统的诗歌教学,打破沉闷的课堂,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前不久,我欣赏了一盘《再别康桥》实录电教课,那精心制作的课件,一幅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优美动听的声响效果,老师循循善诱的教读,热烈浓厚的课堂气氛,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无不让人赞叹不已,无不沉浸在康河的柔波里,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
    这节电教课的成功不言而喻。不必说那老师教学艺术的高超,课件制作的精美 ,不必说教学结构的紧凑严密,教学手段的丰富多样,也不必说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教学效果的完成之好。单是朗读、理解和朗诵的艺术处理上就给了我深刻的启示。诗歌,简洁含蓄、朗朗上口,它常以那清新飘逸、婉约豪放的风格,闲适自然、恬淡深远的意境,怀乡思亲、缠绵动人的情感引发人们手不释卷,百读不厌,回味无穷,遐思万千。在多媒体诗歌电教课中,可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利用特有的各种画面和特有的声响效果,把学生带入诗歌的美妙意境中,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但正因为有着特有的各种声响效果和多彩的图画,往往使得施教者欣然忘“本”,重视了电教媒体的放,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的朗读,忽视学生朗读中的理解,理解上的朗诵,这也难免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有人说,诗歌是没有乐曲的音乐,便于吟诵。只有在反复吟诵中才能体味出其中的意蕴。诗歌教学也必不可少,电化教学中同样必不可少。朗读是理解鉴赏诗歌的重要手段。诗歌电教课应是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诵的螺旋式循环往复的教学推进过程。
一、朗读应贯穿于整个课堂
初读,能帮助学生正音识字,总体感知诗歌音旨;范读,特别是声情并茂的声画并茂的多媒体范读,很容易能把学生带入美妙的诗歌意境中;老师的范读更具魅力,这当然取决于老师本身的朗读和文学素养。学生的个别读,好的同样可起示范作用,不足的可得到集体的纠正。对他本人来说既领会了诗意,也锻炼了胆量,更提高了能力。学生的齐读,每个学生得到了参与,得到了锻炼和抒怀的机会,增强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开始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入诗歌教学的殿堂;课堂中的各个环节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诗歌鉴赏;课堂结束的朗诵,是为了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诗歌的学习中,在朗读中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朗诵中与诗人达到感情的共鸣!
二、朗读有助于理解
欣赏鉴别诗歌,领会其意旨,了解其表达技巧和语言的运用的妙处,诵读,反复的诵读是个好办法。无论是一个词的含义的理解或是一句诗的理解或是某一节的意境,都必须在朗读中体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欣赏,在此基础上的鉴赏才是真正意义的鉴赏。才能够给学生以美感,提高鉴赏美、欣赏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朗读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工具。但朗读要适时,理解前要朗读,进入状态;理解中朗读,是为了在琢磨中的体味;理解后朗读是强化加深理解。时机不同,目的不同,效果不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4-15 11:48:43 | 只看该作者
三、给学生理解的时间
例如在《再别康桥》的电教课中,在“体味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一意境时,我们要在朗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领会“招摇”的意境,让学生展开联想,各抒己见,待学生们有了初步感知和各自的想象后,我们才打出了青荇在水底软泥上招摇的画面并配以美妙的音乐。许多学生顿感豁然开朗,有的学生为自己想象能与老师展示的画面意境相吻合而兴奋不已,成功的甜美写在脸上。有些施教者常犯这样的过失:学生还未体会其中的意境,未想之时,意境的画面就呈现出来了。那是不能引发学生思维的,硬把这一意境塞给学生,岂不重走“灌输式”、“填鸭式”教法的老路了吗?自主学习,亲身体验,重在思维的过程的教学思想在诗歌电教课中同样不可忽视。要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联想、想象。在“瓜熟”之时呈现现代教学媒体中的声响画面,才能“蒂落”而水到渠成。当然,教学媒体的呈现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呈现,其标准在于“适时”,切合时机。应该明白的是,声响、画面的电教媒体,它只是个“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个有效教学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
   多媒体以形象思维为主刺激点的,它那多姿多彩的现代化视听效果,无疑会改变传统教学的沉闷气氛,使课堂教学出现全新的境界;由于生动的画面和教学的内容展示在屏幕上,所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省去板书和擦拭时间,使课堂教学容量大增。但教学实践又告诉我们,由于教学容量太大,经常是学生还没有回味过来,屏幕上的内容就换了新的,学生根本无法消化与理解。假如老师在一堂课中走马灯式的不断切换屏幕上的内容,再配上多种动画效果及多种音响效果,看上去课堂热热闹闹,本意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果却是适得其反。由于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实际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注意力被媒体本身所吸引,干扰了对教学内容的注意。一堂课下来,学生只能是稀里糊涂,这如何能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呢?因此,像其它语文电教课一样,诗歌电教课中,课堂容量要适中,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屏幕内容的呈现时间,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四、理解有助于朗诵
如果要读出诗味,就要先理解诗意。理解是朗读的前提,朗读是一门语言艺术。好的朗诵能动人心弦,催人泪下。朗读标准在于饱含感情,抑扬顿挫。这些标准都必须建立在对朗读材料的理解的基础上,只有理解了才能感悟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朗诵诗歌是对诗歌的一次再创作,以达到与诗人情感的相通相融。因而,我们在诗歌电教课中,充分利用声响、动画、色彩等媒体,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意境、情感和主旨。在朗诵中体味,在体味中朗诵。可随画面的朗诵,随媒体中的名家朗诵。最后学生一齐朗诵,以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情景交融,与诗人共知共鸣。学生的忘我吟诵,是诗歌教学最高的最高境界了。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诗人描绘的一幅幅康桥的优美意境,体味了诗人的依恋、惜别的感情之后。学生便能在老师引导下,进入有感情的艺术朗诵了。这样能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教学在朗读—理解—朗诵的交替过程中推进
认识规律表明:认识事物必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朗读—理解—朗诵的教学过程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符合诗歌教学的教学规律。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诵,三者紧密结合,循环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朗读式、表演式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用声图并茂的媒体范读素材,把学生引入了康桥的美景与别离的情感氛围中。在揭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作者及背景简介后,即切入朗读与理解。施教者先让学生整体感知全诗。在屏幕上显示相应的画面内容。朗读中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其中蕴含的情感。启发学生如何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这样学生始终处于意境的体味和情感意境的朗诵表达上。课堂气氛热烈,群情高涨。老师也沉浸在康河的柔波里,荡荡的,漾漾的。最后,师生进入教学高潮,在“别离的笙箫”中,一起饱含深情的朗诵《再别康桥》。同学们,渐渐进入情感的美妙意境中,渐渐进入高潮。这时,仿佛几十个徐志摩再世,在课堂上表达对康桥的深情。其艺术效果的感人的,这是朗读—理解—朗诵的教学过程的交替推进的结果!
   总之,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多媒体技术是我们现代诗歌教学的一把双刃剑,我们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巧妙、灵活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做到教有所学,用有获,推进我们的教学质量,让诗歌与多媒体技术,携手共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03: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