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磨砺中锤炼自我《明天不封阳台》教学反思
海口市秀峰实验学校 彭修慧
海口市第六学区青年教师技能大赛已经告一段落,回想自己的备课和上课经历,虽然辛苦,但是我学到了很多,得到了成长。
本次大赛,我抽到了杜卫东的一篇随笔《明天不封阳台》。本文被编排在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与环境”单元。文章叙说了“我”家决定不封阳台的事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
一、设计思路与课堂成效。
课文比较贴近城市学生们的生活,理解本文的主题,对学生来说不算难。但是作者是如何将这一思想恰如其分地表达给读者的,值得学习。另外在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如何能让学生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需要老师花功夫引导。
出于这些考虑,在这堂课中,我以学生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感悟文章主题,并以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如何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语文的特点,渗透情感体验,适时以多媒体辅助,将课堂重点放在品味文章语言上,在品味语言中,总结写作方法,感悟文章主题;难点放在感悟文章主题、树立并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上。
授课过程比较理想,重难点都较好的突破。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
二、反省不足,明确对策。
但是,本节课还存在诸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节奏把握不是太好。在整体感知环节,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太长,品味语言环节充分展开后,便导致拓展延伸环节时间紧促,学生们的合作探究落实不够理想。
第二,老师课堂应变能力有待提高。在品味语言环节,学生们的回答是五花八门的,句子的赏析是多角度的。当提到“议论”这一表达方式时,没能恰当引导学生们举一反三,寻找文中更多的议论文段,而是简单引领学生总结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值得检讨。
第三,过于依赖原先备的教案。此次课堂教学,与自己预设的课堂教学基本一致,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往自己预设的方向思考,无形中拘束了学生的思维。庆幸的是学生与我的教学达成了一致,但是若学生不配合原先的计划,想必课堂就不理想了。所以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第四,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过渡语还需精化。若把一堂好的语文课用文字呈现出来,应是一篇情感浓郁、措辞精美的散文,但是我的课堂语言不够美,情感趋于平淡。
总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起引导作用。要想上好一堂课,前提是老师精心的备课,备教材、备学情。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作为备课的参考要素,并熟记自己教学流程,精心设计过渡语。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灵活变通,恰当引导。这样才能将一堂课行云流水、由浅及深地自然完成。
三、总结收获,再接再厉。
细数整个过程,得失并存。但当我呼出“老师真诚的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敞开心中的阳台,亲近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时,我听到了台下同仁们的掌声,熬夜备课的辛苦一下子化成心中无限的喜悦。当备课、上课浸上汗水的味道,我们的收获便更让人铭记于心,分享一下在磨砺中的收获:
第一,明确设计意图,实现教学目标。
当我把自己觉得很满意的教案和课件拿给老教师看时,他们摇头问我:“你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你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我无言以对。
回来后仔细思考,我到底要怎么样在短短的40分钟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呢?在一番思量后,我终于明确想法:整体感知环节,理清文章线索;品味语言环节,借助描写鸽子的段落,品味生动传神的语言,另外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由此感悟作者情感,重点在此突破;拓展提高环节,进一步理解作者情感,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精神,难点在此突破。
这样的改变,让教学流程更加清晰,有的放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