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颗钻石》语文教案与评析1
《七颗钻石》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关心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童话。作者观察自然界在北天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展开了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俺们讲述了一位姑娘和她的母亲出于爱心而让出了如生命般珍贵的水,她们的爱心升腾到空中,幻化成普照大地的钻石般夺目的星座,从而告诉读者,爱心的力量是神奇的,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笔者经历两次教学过程,感受颇深。
【案例1】
(初读课文,将难读的句子读正确。)
师:水罐是神奇的,神奇在哪里?
生:水罐发生了很多变化。
师: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水罐开始是空的木水罐,后来里面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接着变成银的,金的,最后从里面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师相机板书: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钻石,涌出了一股水流。
师:让俺们来看看水罐发生的第一次变化。请同学们再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读一读,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同学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说说感受。
生:俺感受到了小姑娘很爱她的母亲。
师:你从那里感受到的。
生:在晚上,小姑娘去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喝,到后来她还累得倒在了草地上。从这里俺感受到了小姑娘很爱她的母亲。
生:小姑娘看到水罐里装满了水,想起病中的妈妈,她自身没有喝,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去。从这里俺也感受到了小姑娘对妈妈的爱。
师:谁能用朗读把小姑娘对妈妈的爱表达出来呢?
同学感情朗读。
(基本按以上步骤教学课文三、四、五自然段)
【评析】
俺们可以看到,在本案例中,教师从引导同学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对小狗的怜爱,母亲对孩子的母爱到小姑娘对过路人的博爱,整个教学环节是由教师主宰着一切,同学不过是在迎合着老师去读、说。教师预设好一条阅读的暗线,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不允许同学有离线、越线之机。同学阅读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回答好老师所预设的几个问题,获取课文语言文字所荷载的内容和知识吗?当然不是,同学阅读主要是为了学会阅读,发展语言,提高语文素养。但在本案例中,教师条分缕析,将一份份的爱心硬生生地从课文中抽取出来,脱离整体语境让同学孤立地进行理解,这实际上是将语言“脱血”后肢解,使语言包蕴的情感断流。这样没有层次性的理解,使同学体会到的爱只是浅表的。那么,课文中所流出的涓涓爱流,如何能流向同学的心田,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呢?
另外,同学在这种公开课教案中没有自主性,无法主动探究,只能在老师的“精心牵引”下亦步亦趋,久而久之,只会泯灭同学阅读的兴趣,扼杀同学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同学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2】
(初读课文,将难句读正确,再把自身感受深的句子、段落找出来用心地反复去读。)
师:同学们,你们一遍又一遍地读了课文,能试着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个句子吗?
出示:当( )时,水罐( )。
生:当小姑娘为生病的母亲找水喝,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等她醒来时,水罐里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
生:当小姑娘把水倒一点给小狗喝时,水罐变成了银的。
生:当妈妈把水让给孩子喝时,水罐变成了金的。
生:当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喝时,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流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师:在水罐一系列的变化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让俺感受到了爱。
师:再请大家好好地读读课文,从中你感受到了哪种爱呢?
同学读课文,交流。
生:俺感受到小姑很爱小狗。
生:俺感受到了小姑娘对妈妈的爱。
生:俺还感受到妈妈也很爱她的孩子。
生:俺还感受到小姑娘对过路人也充溢了爱心。
师:从小姑娘的表示中,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小朋友?请用“这是个( )的小姑娘”的句式说一说。
生:这是个善良的小姑娘。
生:这是个乐于助人的小姑娘。
生:这是个有爱心的小姑娘
师:哪一份爱心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用不同的方式好好读读那段课文,说说打动你的原因,并用朗读把这份爱心表达出来。
同学读课文,交流。
生: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俺,因为在已经是晚上了,小姑娘还要出去给生病的母亲找水。到后来还累得倒在了草地上睡着了。
师:想想小姑娘会到哪些地方去找水?
生:小姑娘会到许多小河边去找水,但是河流干涸了,找不到水。
生:小姑娘还会到水井边去找水,但是水井也干涸了,也找不到水。
生:小姑娘会到池塘里去找水,但业找不到。
……
师:在找水过程中小姑娘会发生什么情况?
生:因为在晚上,小姑娘可能因为看不清路而摔倒。
生:小姑娘可能会被干枯的树枝划伤手臂。
……
师:小姑娘为什么要吃那么多苦,到那么多地方去找水?
生:因为她很爱妈妈,要为生病的妈妈找水喝。
师:小姑娘对妈妈的爱还表示在什么地方?打动你了吗?
生:小姑娘醒来后看到水罐里装满了清亮清亮的水,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去。她想赶紧把水给妈妈喝,这里也告诉俺们小姑娘很爱妈妈,也深深打动了俺。
师:小姑娘看到水罐里装满了水后,会有什么样的表示?
生:她会非常高兴,说:“终于有水喝了!”
生:她还会跳起来,因为她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水,现在却发现罐子里装满了水,实在太高兴了。
师:小姑娘的这种表示就叫做……(喜出望外)
师:假如是你看到这罐水,你想怎么布置呢?
生:俺想先喝掉一点,因为俺太渴了,再把剩下的水拿回去给妈妈喝。
师:小姑娘是这样做的吗?
生:不是,她虽然很想喝个够,但她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去。
师:可见,这个小姑娘……(很爱她的妈妈)
师:同学们猜猜,水罐里的水是怎么来得?
生:俺想是天上的神仙被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感动了,才让水罐里变出了水。
……
师: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感动了很多人,谁能把小姑娘这份爱心用朗读表达出来,打动大家吗?
同学感情朗读。
师:还有哪份爱心深深打动你了?
生:妈妈对孩子的爱也深深打动了俺,因为小姑娘把水罐交给妈妈,妈妈却没有喝,让给小姑娘喝。
师:当时,妈妈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妈妈在想:俺的孩子很久没喝到水了,肯定很渴,还是让她喝吧。
生:妈妈在想,现在要找到水实在太困难了,假如俺把水喝了,孩子怎么办?
师: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使水罐一下子变成了金的。谁能将这份爱溶进你的朗读中。
师:还有哪份爱心深深打动你了?
生:小姑娘不只爱妈妈,她也很爱小狗,她把自身也舍不得喝的水倒了一点给小狗喝。这里深深地打动了俺。
师:小姑娘为什么要给小狗喝水?
生:因为小狗渴了,在哀哀地尖叫。
师:假如小狗会说话,它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生:小狗会说:“俺实在太渴了,给点水俺喝喝吧!”
生:小狗会说:“求求你给点水俺喝喝吧,不然俺会死的。”
……
师:喝了水的小狗会怎样?
生:小狗会围着小姑娘摇头摆尾。
生:小狗会去亲吻小姑娘,感谢小姑娘的救命之恩。
师:小姑娘对小狗的这份爱心让小狗获得了新的生命,让俺们去感受这份珍贵的爱。
同学感情朗读。
师:还有哪份爱心深深打动你了?
生:小姑娘对过路人的爱心打动了俺。因为小姑娘把水让给了过路人。
师:小姑娘需要水吗?从哪儿知道的?
生:小姑娘很需要水,书上说小姑娘再也忍不住了,想凑上去喝水,还有她还咽了一口唾沫。
师:这时小姑娘在想些什么?
生:小姑娘可能在想:这个过路人赶了很远的路,肯定很渴了。
生:小姑娘还可能会想:假如俺不把水给他喝,他可能会渴死的。
师:小姑娘对过路人的这份爱心又让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这次,从水罐里跳出……(生: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生: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师:再把这份爱溶入你们的朗读中,细细地品味。
同学感情朗读。
师:学到这儿,请再来谈谈对小姑娘的认识。
生:这个小姑娘充溢了爱心。她不光爱妈妈,对小狗也有爱,连不认识的过路人,她也对他充溢了爱心。
生:这个小姑娘心地很善良。
生:这是个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小姑娘。她自身虽然也很渴了,但她为了他人一滴水也不喝。
……
师:从水罐里流出的水会流到哪里?
生:水会流到干涸的河流与水井里。
生:水会流到所有缺水的地方,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生:水会流到干枯的花草树木下,让他们重新生长。那么世界又会变得生机勃勃了。
……
师:看到七颗钻石,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俺仿佛看见了小姑娘的爱心。
生:俺仿佛看见小姑娘的心想钻石一样在闪闪发光。
……
师:作者为什么让七颗钻石升上天空,而不留在小姑娘的身边呢?
生:俺想是因为作者要让爱心永远不消失。
生:作者要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小姑娘的爱。
生:作者要让所有的人都要有爱心。
……
【评析】
在本案例中,教师在设计中紧扣一个“爱”字,引导同学去感知爱,感受爱,感悟爱,并且在整个教学环节看不到师“牵”生的痕迹,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同学要读,愿读,乐说的良好氛围中,尤其是教师大胆放手让同学走进文本,充沛与文本对话,教师作为同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则正确发挥自身的“点拨”作用,指点同学走近角色,走进教材,使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感悟”体现出层次性,由“感知爱──感受爱──感悟爱”构成了完整的、严谨的教学链条,而课文中蕴涵的真真切切的爱意就随着这条教学链条贯穿课堂始终,让同学完完全全被爱紧紧包围,让课堂自始至终沐浴在爱的阳光下。
1、初读感知爱:
语文课本,首先应是读本,应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阅读,让同学始终坚持读的热情和渴望,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使同学对读本有整体的感知,钱梦龙老师有这么一段论述:“公开课教案,大至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构思,小至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置,都必需有一个制高点,才干居高临下,统揽全局。”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教师巧妙运用“当( )时,水罐( )。”的说话设计,旨在引导同学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掌握,根据要求,同学从多角度感知课文,初步感知小姑娘的爱心,让交流的话题辐射出文中爱的讯息。
2、再读感受爱:
阅读主体的直接或接间生活经验是感悟的基础。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同学喜欢的童话故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再加上课文中的主人公小姑娘又和小朋友们年龄相仿。因此,同学对贴近他们生活的文本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从反复的阅读中,他们对这一同龄人的特点也会有一个粗略的感受,因此能借助“( )的小姑娘”句式表达出诸如“善良”、“乐于助人”这样的感叹。但这是同学对文本中小姑娘的一个直接的认识,就大多数同学而言,这样感受到的小姑娘的爱心,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
3、研读感悟爱:
要使同学对爱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价值,必需从研读语段入手。借助语言文字这一“思维的物质外壳”引导同学对文本所反映的“内核”进行认识加工。在此,教师首先以读为基本手段,让同学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从读中去感受爱心,从读中去寻找令自身感动的原因,然后,让同学表达自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充沛战时自身的感悟过程。其次,教师以引导同学想象为支点,抓住文中的可发挥空间,让同学想象小姑娘会到哪儿去找水?在找水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妈妈在把水递给小姑娘喝时在想些什么?以及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内心的想法。让同学在想象中走近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去感悟一份份沉甸甸的爱。这样,同学的思维、情感在教师适时的教学点拨中逐渐清晰、丰富,内心的体验与文本的情感更靠近,内心的感悟与文本的内涵更吻合。
纵观这个教学案例,不难看出,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同学一步一步走进文本,走近文中角色,体会角色内心世界,从而去挖掘文本内涵,感悟出爱的伟大。让浓浓的爱意充满了整个课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