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审定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20:3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教材内容及课时安排

  观察物体(三)(2课时)  

因数与倍数(7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12课时)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19课时)

  图形的运动(3课时)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折线统计图(3课时)  

数学广角(2课时)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2课时)

总复习(4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 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之间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 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 3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 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 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 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表面 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 灵活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 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 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 学的信心。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改进因数与倍数的编排,易于学生理解。  

    改进分数有关内容的编排,注重沟通知识间的互相联系,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提供丰富的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改进统计内容的编排,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数学素养。

    加强解决问题的编排,培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四、各个单元的教材说明 和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 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 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 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 确定性。  

     3、通过用小正方体拼搭几何组合体的活动,经历 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 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内容安排及其主要的特点

     1、在小学阶段,关于观察物体的具体编排分为三 个层次:二年级下册: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四年级下册: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几何组合体。五年级下册:根据从一个或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 拼搭出几何组合体。

     2、通过逆向推理,根据观察到的形状图还原立体 图形。  

     3、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 的发展。

     三、教学建议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最好每个学生有一套相应的 学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不要让教 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活动及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 子动手。

     3、精心组织教学,使操作更有实效。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

     2、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3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准确判 断2、3和5的倍数,促进数感的发展。

     3、了解质数与合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质数与 合数,并能熟练判断20以内的数哪个是质数,哪个是合 数。  

     4、知道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建立概念、运用概念的过 程中,逐步发展数学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5、了解奇数与偶数,能准确判断奇数与偶数,通过探索奇 数、偶数相加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奇偶性),丰富 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内容

     第 1节

     因数和倍数

     例1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例2 找出一个数的因数

      例3 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第 2节

      2、5、3的倍数的特征

      例1 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偶数与奇数  

      例2 3的倍数的特征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第 3节

     质数和 合数

     例1 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例2 解决问题:探索和的奇偶性

     三、教材内容的主要特点

     1、本单元知识是学习第四单元知识的奠基石,两单元知识 都是初等数论的基础知识。又把两个单元分开编排,能 够分散难点,减少教与学的困难。  

2、允许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事实上,学生在约分、通分时,实际采用口算,几乎不 用短除法,因此精简了分解质因数、互质数。

    3、因数、倍数采用除法的表示形式,更便于领悟这两个概 念反映了整数除法中余数为0的情况,而不是针对整数乘 法来说的。

    四、教学建议

1、关注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 纳过程。  

2、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促进理解与记 忆。

3、让学生经历探索、发现、总结的完整过程。例 如:用百数表探索2、5、3的倍数特征,100以内 质数表,两数之和的奇偶性等。  

4、处理好概念教学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例 如:0是任何非零自然数的倍数,自然也是2的倍 数,所以0是偶数。但是,到了研究最大公因数和 最小公倍数时,如果不排除0,很多问题无从讨论, 也没有数学意义了。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 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 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建立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表象,会利用单位之 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内容及编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 (例1、例2)   

     正方体的认识 (例3)

表面积的含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例1、 例2)  

体积和体积单位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计算公式推导

    体积计算(例1)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及名数的换算(例2、 例3、例4)

    容积和容积单位 (例5)

    不规则图形的体积(例6)

    三、教材编排特点

   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重视对概念的理解。加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

成过程。重视空间观念的培养。

    四、教学建议

1、整体入手,形成“立体图形”研究的基本思路。 从棱、顶点、面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思路对今后学 习起到迁移的影响。  

2、以观念(表面积、体积)的理解为支撑点,探 究计算公式,理解公式的意义。

3、重视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表象的建立。

4、重视想象,将空间观念的培养目标贯穿始终。

    5、注意着眼单元目标,整体把握教材。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么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 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的假分数的 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 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 行约分和通分,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手机问题。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内容安排及其主要特点

   (一)主要内容: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的 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二)主要特点

1、从历史、现实、数学多个角度呈现分数的来源。

2、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安排在约分之前;把公倍数、最 小公倍数在引进通分之前学习,学了就用,既能节省教 学时间,减少枯燥,有利于整除性知识的教学。  

3、分数大小比较不单独,而是与通分结合一起学习;增加 了带分数的概念;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先给出概念 与求法,再应用到解决问题。

     三、教学建议

    关注已有的知识与学习经验,同时为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解决 问题打下必要的基础。化抽象为具体(现实情景来帮助理解);化抽象为直观(适当 的图形、图示来说明数学概念的含义)。在适当的水平上,及时抽象,建构数学概念。 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数学方法。如 约分和通分,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 变。教学时不宜就方法论方法,而应凸显得出方法的过程,让 学生明白操作背后的道理。

    第五单元 图形的运动(三)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 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顺时针或逆时 针旋转90º后的图形。

2、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 案,并能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进 一步感受图形变换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 用。

    二、内容安排及其主要特点

1、本套教材关于图形运动的具体编排分为三个层次: 二年级下册: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四年级下册:进一步认识轴对称,能按要求画出关于对称 的图形。 五年级下册:进一步认识旋转,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 旋转90°后的图形,设计简单的图案。

    2、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钟表和三角尺按照顺时针或逆 时针方向旋转,进而明确含义、探索特征。

     3、不仅设计看一看、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操作活动, 还设计了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空间 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的进行活动与探究。 把小学生的“好动”引导到数学学习上来,体现了“做中学” 的课改理念。  

2、指导学生探索在方格纸上转摆、画旋转图形的方法。 如:三角尺,放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先转一转,再画下来。

     3、恰当把握旋转性质的教学目标。 图形的变换,是从概念到性质,再到应用。整个小学阶段都 是积累感性认识,形成初步表象,就是“能识别”与“会 画图”。  

     4、注意知识的科学性。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能概括出“绕一个点旋转”,“向什么 方向旋转”,“转动多少度”这几点就可以了。同时要避 免在操作与画图中出现不规范。

     第六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掌握分数加、 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仍然适 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 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3、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 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内容及具体编排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法(例1 (1) ) 同分母分数减法(例1(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法(例1 (1) )

     异分母分数减法(例1 (2) )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例1 )  

运算定律推广(例2)  

解决问题(例3)

     三、教材编排主要特点

      1、淡化意义,强化算理,注重算用结合。

      2、在同一个例题中同时展开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教 学。

      3、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概括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 法。

     四、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 联系。 两者的含义是完全相同的,计算方法表面看截然不同, 实质上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即便是 异分母加减,也是先通分为同分母分数,把分数单位 统一后将分子相加,得出和。因此,教师应有意识 地强调“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逐 步概括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的、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说理、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用 算理理解并发现算法的过程。要重视“数形结合”, 结合图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2、重视对算理的分析,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第七单元 折线统计图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 要用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能根据需要选 择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 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 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内容安排及其主要特点

     1、学习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了解它的特点 和思想。两个例题,分别是:单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

     2、以已有的知识经验(条形统计图)为基点,探 索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来,既沟通了联系又能凸 显“增减变化”的特点。  

     3、经历统计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1、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和对比。 以知识迁移的方式,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对比,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

     2、重视统计学习的现实意义和核心价值。

应创造尽可能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 活动,从中引发思考,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合理 地进行预测,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3、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充分鼓励学生采取可行的个性化解决问题的方式,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找次品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猜测、验证等活动,探索解决问题 的策略,渗透优化思想,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 样性,培养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学习用图形、符号等直观方式清晰、简明地表 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 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找次品

    从3件物品中找出1 件次品,初步认识 “找次品”问题,例1了解找次品的基本 思路。

    从8个零件中找出1 个次品(重一些), 例2 探索找次品的一般 方法。

    三、教材编排特点

1、安排一系列“找次品”活动,通过充分探究,概括、 总结找次品的一般方法。 此类问题一般性的解决方法是:“把这n个零件尽可能 平均分成3份”(这是由天平的特点决定的)。  

2、改编例题,更能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 例1由5瓶改成3瓶、例2先是探究8个,开始的(4,4) 探究到次数最少的(3,3,2),受启发再研究9个 零件,是层层递进理解次数最少的方法的特点。 3、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表达,有意识地培养逻辑思维 能力。 “找次品”问题中的天平并不是一架实物天平,而是 一种抽象的数学化形式的天平,是用头脑中建立的 天平表象,反复地进行“如果平衡,那么…”“如果不 平衡,那么…”的逻辑推理的过程,并用简单图示与 口头表述结合完成分析与解决过程。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

    2、让学生充分经历“比较-猜想-验证”的过程, 寻求找次品的方法。

   “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有两个要点:一是把待测 物品分成3份;二是尽量平均分。这是本单元的 重点也是难点。 3、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思维过程表达的教学。

    逻辑推理是贯穿本单元的重要思想方法,要有意 识地引导学生尝试用画直观图、流程图,配以文 字说明的方式逻辑推理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学会 用数学化的方式表达思维过程。

    第九单元 总 复 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图形运动、 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 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等知识进行 梳理、归纳,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2、通过数学活动和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中 进一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分类、数形结合、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 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内容安排

    本单元包括三个内容:成长小档案、数学活动、针对全册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练习二十八)

     成长小 档案 (第115 页)  

     第1幅图  分数知识的整 理(分数的意 义和性质、分 数的加法和减 法)

     第2幅图  图形的运动、 长方体和正方 体

     第3幅图  统计(折线统 计图)

     第4幅图  因数与倍数

     数学活 动(第 116-117 页)

     活动1 因数与倍数学 习内容的巩固 和提高

     活动2 巩固观察物体 的知识同时综 合运用长方体 和正方体、分 数的意义和性 质

     活动3图形的变换的 巩固和提高、 解决问题

     活动4折线统计图的整 理与回顾

     三、教学建议

    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复习计划。

     1、需了解学生对本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概念 的理解水平,计算的准确率,那些知识已经掌握, 哪些知识混淆,哪些知识出错比较多等。  

     2、不同内容的复习方式应不同:因数与倍数、分 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用判断等练习形式加深对概 念的理解;图形与几何部分可通过具体的操作来 理解图形的特征和变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数的加减法可以结合具体情境,适 当提高训练量加以巩固。

     帮助学生通过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4-20 14:09:21 | 只看该作者
版主,审定人教版的导学案有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4 03: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