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9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柜架陈设艺术》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31 21:0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柜架陈设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柜架的一般形式及其特点。
2、基本掌握柜架陈设形式美的法则。
3、掌握柜架设计的方式方法。
4、能根据形式美的法则进行柜架陈设。
5、学会柜架陈设设计的表现技法。
教学重点:
柜架设计三要素。
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在柜架设计中体现形式美的法则及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过程:
(一)启发思考,导向主题,同时引导学生将审美触角伸向日常生活。
(二)展开。
1、展示课题,看图片,分析一下这些柜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设计会考虑哪些因素呢?答:功能、造型、色彩。
3、柜架有哪些功能?答:储物<重实用>、展示<重美观>等。
4、如何按照功能确定柜架的分割方式和格层的尺寸?欣赏课件答:规格长短、存放方式;体积与形状;居室结构等。
5、印象?答:简洁、质朴;新颖别致;简练活泼。
6、这些色彩组合给你什么印象?答:庄重而有变化、神秘而高贵、鲜明而活泼。
7、如何摆放呢?结合课本,分组讨论。(注意:对称、均衡;对比、和谐;节奏、律动。)
8、如何进行设计表现呢? 讨论后观看幻灯片,了解手绘、拼贴以及立体构成的表现方法。
9、试试。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制作。
10、学生可以分工合作。
(三)、收拾与整理。
1、习作点评,小结。
2、展示、介绍习作。
(四)拓展。
提议:为自己的居室提出柜架陈设改进方案。
要求: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思考、设计,并适当交流、展示。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活动设计当中,还可进一步有机结合游戏、比赛、展览等,激活课堂气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31 21:03:08 | 只看该作者
《柜架陈设的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内化目标:①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②养成良好的对生活进行审美的习惯;③养成良好的物品摆放习惯;④培养耐心,增强信心,提高美术的学习兴趣。
2、认知目标:①理解柜架的一般形式及其特点;②基本掌握柜架陈设形式美的法则。
3、技能目标:①掌握柜架设计的方式方法;②能根据形式美的法则进行柜架陈设;③学会柜架陈设设计的表现技法。
教学重点:
柜架设计三要素。
教学难点:
创造性地在柜架设计中体现形式美的法则及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材料准备:
教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准备好相关图片、制作工具、材料等。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准备好作业纸以及绘制平面图或制作立体构成所需材料、工具。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师问:想一想家中的物品放在哪儿?怎样摆放的?你觉得美吗?
2、生答:放在柜架中;整齐、对称、随意等;美或不美……
(二)展开。
1、展示课题,播放欣赏课件,提出问题:请分析一下这些柜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多宝格庄重典雅、几何形柜简洁明快、对称式富秩序美、均衡式富节奏感和韵律美、高低对比但和谐统一……。
2、问:如果你来设计会考虑哪些因素呢?答:功能、造型、色彩。
3、播放课件,问:柜架有哪些功能?答:储物<重实用>、展示<重美观>等。
4、问:如何按照功能确定柜架的分割方式和格层的尺寸?欣赏课件答:规格长短、存放方式;体积与形状;居室结构等。
5、问:这些造型给你什么印象?欣赏课件答:简洁、质朴;新颖别致;简练活泼。
6、问:这些色彩组合给你什么印象?欣赏课件答:庄重而有变化、神秘而高贵、鲜明而活泼。
7、问:物品应当如何摆放呢?结合课本,分组讨论后答:对称、均衡;对比、和谐;节奏、律动。
8、问 :如何进行设计表现呢?
讨论后观看幻灯片,了解手绘、拼贴以及立体构成的表现方法。
(三)学生作业。
1、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制作。
2、教师巡回辅导,解决问题。
(四)收拾与整理
1、习作点评,小结。
2、展示、介绍习作。
(五)拓展。
1、提议:为自己的居室提出柜架陈设改进方案。
2、要求: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思考、设计,并适当交流、展示。
(六)教学评价。
1、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和交流,自觉探究柜架陈设设计的艺术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对柜架陈设设计产生兴趣和创造的欲望。
3、能否对柜架陈设设计三要素较好的把握,并运用到实际制作过程中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8 23: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