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5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7:3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澄迈县桥头中心幼儿园  王冬梅

摘要: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学龄期的幼儿,就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只要教师和家长加以合理、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孩子就会很容易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必须抓住幼儿成长的黄金期,坚持不懈、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提高孩子修养,完善孩子人格不可缺少的教育,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的重要一课。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明白,好习惯的培养,才是我们教学中最大的成果。幼儿期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孩子迈好走向成功大门的第一步。
关键词:生活习惯    行为习惯   同伴交往
 一、从幼儿身边的小事抓起,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教师经常督促、检查、提醒的巩固练习中,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依赖性强。尤其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众多大人的围绕中更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亲人们的照顾,这样长期下去,在不知不觉中幼儿会逐步形成依赖性,养成懒惰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为此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至关重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从入园的第一天起,老师就要重视孩子们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从幼儿熟悉的身边小事抓起,分阶段有目标地帮助、指导、督促幼儿逐步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在外出参观活动中,孩子们养成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物,不到危险地方去的好习惯;在社会、区域活动中,幼儿在与同伴相互地交往中又学会了使用 “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等。这些看似琐琐碎碎不起眼的行为,却从中培养了幼儿的文明,诚信、爱心、自信、责任、合作、谦让等诸多方面的优秀品质,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不懈,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年龄小,模仿性很强,周围人的言语行为时刻影响着孩子们的言语和行为。教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教师良好的言行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人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就是指教师要身体力行,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得到。上课时,教师标准的站姿,就是无声的命令;下课后,教师俯身捡纸,就是最好的榜样。对幼儿好的行为,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对幼儿起到激励的作用。
  由于幼儿的自制能力较差,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常常会不一致。即使他们了解并熟记了各种规范和要求,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仍会在不同活动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将老师辛勤工作的成果付之一炬。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幼儿,不但要用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还要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从正面激励、引导他们鼓起奋进的风帆。幼儿毕竟是孩子,教师小小地一次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种激励。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我们应采取多种表扬方式。注意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让孩子们多感受成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幼儿的行为,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园配合,强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可是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只顾孩子的智力开发,忽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孩子过分宠爱,事事包办代替,使幼儿失去了许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要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他们自己想要干的、能自己干的事情。针对上述状况,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家长参加幼儿园的半日活动、亲子运动会、家园联欢会,让家长在不同的活动中通过耳闻目睹、亲身参与,观察了解自己孩子在园里的表现,发展状况和教师的培养方法,引导家长重视保护孩子独立意识的萌芽,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决不包办代替,还要有意为孩子创设动手动脑的环境,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
  同时,我们还利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与其交谈,利用校信通、电话、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家园同心,对幼儿进行一致性教育,更好地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幼儿的智力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动手、动口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小给孩子一双灵巧的小手,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给孩子一些实干巧干的方法和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学会自主的起点。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幼儿年龄小,只要他自己想做、能做,老师和家长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再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只有这样,家园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才能 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伴交往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为幼儿掌握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同伴交往中,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他们在共同活动中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为儿童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这些都非常有助于儿童扩展知识,丰富知识,发展自己的思考、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生活中很平常的模仿行为为例:在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同一组的小朋友或两个关系很好的同伴,他们的作品都有些类似,其实这与他们平时频繁的交往活动有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7:31:42 | 只看该作者
二、同伴交往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
  没有同伴的孩子会产生消极情绪,长期没有同伴,这种消极情绪会稳定为一种不良自我感觉,将严重阻碍幼儿心理发展,阻碍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同伴交往能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心情轻松、活泼、愉快。观察发现,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经常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因为在交往中有许多创造快乐的因素:幼儿的建议被同伴采纳;共同搭建积木被老师表扬等等,都能得到快乐和满足。
  就象艾立克·费罗姆说过的那样:“人类只有和其同胞们携手并肩、休戚与共中才能找到快乐和满足。”这正是社会对个体情感发展的期待。我班有这样两位小女孩,海娇和曼曼两个都是很内向的小朋友,一次户外活动中,我意外发现她俩是好朋友,而且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很活泼,很开朗,一点都不像一个人独处时的样子。
  同伴交往对调节自我情感的能力及健康情感的发展大有好处。如幼儿在与同伴的竞赛性交往中获胜而感到自豪,这是同伴所能接受的;但是继而产生骄傲的情绪,并在言行上表现出这种反感,这会是幼儿不得不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调节,否则他将受到群体的排斥。长期与同伴的交往,幼儿的情绪情感会朝着健康的适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三、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所谓亲社会行为,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是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表现为:轮流、助人、合作、谦让、分享等。
  在同伴交往中,一方面幼儿发出社会行为,如微笑、请求、邀请等,根据对方的反应作相应的调整,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发展。自我调控能力也是社会交往所必须的能力。另一方面,同伴的反馈往往直接和坦率,如果你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等积极行为,同伴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抢夺、抓人、独占等消极行为,同伴则做出否定、厌恶和拒绝的反应。
  这种丰富的、直接的反馈有利于发展幼儿良好的行为,并使之转化为一些稳定的交往技能。我班的斌斌小朋友,他聪明好动,看见同伴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就前去观看,看见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把抓过来。问他为什么要抢同伴的玩具,他很委屈:“我不是抢玩具,我想和他们一起玩。”可见,他的主观意识里只是想参与交往,行为上却不知如何交往。一个偶然的机会,同伴用小汽车和他交换变形金刚,他高兴极了,因为他最喜欢汽车,而且这个小小的交换带给他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交往技能的启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2-1 17:31:47 | 只看该作者
四、同伴交往为其将来社会角色扮演作好积极准备
  观察发现,幼儿对成人世界的社会角色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喜欢玩角色游戏,坚持不懈地对社会角色进行模仿、探索、认识,为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做着积极的准备。而这一切都是在同伴交往中实现的。
  幼儿园常见的娃娃家的例子,这其中就包含幼儿对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的理解、认识和学习。下午区角活动时间到了,陈显江小朋友照例穿上白大褂当起了医生,这时跟陈显江搭配当护士的黄心慧要求当医生,“你是女孩,应该当护士”陈显江理直气壮的说,黄心慧马上反驳“女孩也可以当医生”。“可是医生只能看病,护士可以给病人打针,当护士比当医生好”黄希阳、劝解黄心慧,黄心慧执意不肯 “那好吧,那你不要给病人吃错了药啊!”陈显江有些不放心。在为社会角色做准备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提高着自己对社会角色的认知与体验。当然,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远不止以上四个方面,还有诸如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有利于尽快摆脱“自我中心”等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 陈帼眉,冯小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玉红.试论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学前教育研究,1996逐渐形成,并成为生活中自觉的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2 14: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