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0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提升学习效果,提高培养质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21:0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提升学习效果,提高培养质量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绝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达到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的,这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根本任务”。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要从应用整合走向融合创新,需要教育的全面革新:观念变革是先导、组织创新是载体,制度革新是保障。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观念变革;教育创新;制度革新
国家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应当说,在过去的十几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停留在整合层次,效益并未彰显。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就是要从应用整合走向融合创新。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无疑需要教育教学的全面革新。
一、观念变革、积极探索,迎接教育新变革
第一,当前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教育发展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过去的“上学难”转变为“上好学校难”,一方面是社会公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质量教育需求迫切,另一方面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治本的办法就是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而教育发展和学校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经费充足、大家努力,硬件设施和管理水平可以在短期内得到提高,而精良的师资队伍,优良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学风,以及鲜明的办学特色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可能用钱堆砌出来。这就决定了这个主要矛盾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而且当前还出现了矛盾凸显和下移的状况。社会广为诟病的办班热、辅导热、择校风、条子生、高考移民、考试舞弊等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背后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学生和家长对好教师、好学校的认可和追求,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为了缓解矛盾,我们面临着三个重要的时代任务,一是努力拓展优质教育资源,重在提高教育质量;二是合理配置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三是逐步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各级各类学校、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机构应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
第二,随着知识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知识传递的方式已经由过去的单向传递转向了多向互动,这使得各级各类学校的知识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学校教育的实际效能受到社会的质疑。由此也带来了师生关系的转变,老师与学生之间由信息传递者与接受者的关系,逐渐转变为师生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伙伴关系,这对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MOCC、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技术对教育领域带来了强烈冲击。一是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我们如何坚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遵循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如何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个性特长的发挥。二是冲击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该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一系列新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培养,这也涉及到学生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改革;三是冲击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室布局,如中小学尝试的分组式、走班式学习,大学推进的学分制、弹性学习制度等,这必然涉及学校内部的综合改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21:05:01 | 只看该作者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首先,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拓展优质教学资源,缓解“上好学校难”的矛盾;其次,如何满足老百姓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构筑学习型社会;第三,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习效果,提高培养质量;第四,如何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育相互融合。各级各类普通学校和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以及互联网教育产业和教育培训机构,应该加强协同探索、优势互补,同时进行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我认为,教学不等于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培养,以及社会性发展素养的提升等,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这也是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式面临的挑战或薄弱环节。与其忧虑多少传统学校将要消亡,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优化网络环境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比如,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监测和评价线上学习的效果。再如,如何处理线上教学公益性与营利性之间的矛盾,创新运营模式,保障线上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等。
二、用先进教育理念引领教育创新
任何人或团体从事某项活动,都是受一定理念的影响或在一定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理念不仅影响着教育目标的确立,同时还影响着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内容、手段、方式的选择及组织管理。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不同的教育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各级教育机构在继承和弘扬党性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还应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用更加科学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育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人为本理念。“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要取得实效,既要发挥教育机构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确保教育的方向性,更要体现个体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即尊重员个体的意愿、思想、人格,遵循他们的思想形成和行为变化规律。为此,要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如不同出生年代、不同岗位、不同区域的群体在价值观、纪律观、生活观等方面的特点和区别;社会职业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信息渠道多元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地方乃至一家教育机构能独立完成的。教育的效果如何,除了与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师资水平、学员的学习态度等多种因素有关。教育要取得长效,还应注意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制度建设、用人机制、管理监督等方面入手,强化教育的外力约束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营造教育氛围,拓宽和拓展教育渗透途径;主动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多途径多视角进行宣传,主动掌握思想传播、舆论引导、社会监督方面的话语权。努力破解教育过程中独立的小环境与开放的大环境的矛盾,破解学习期间“心潮澎湃”与学习结束后“涛声依旧”之间的矛盾。
差异性理念。从宏观层面讲,教育的内容有一定的共性,即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组织纪律始终是党性教育的基本内容。但这些基本内容具体到不同区域、不同层级、不同人身上又应各不相同,否则就缺乏针对性。“上下一样大,左右一个样”,是当前教育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传统内容多、共性内容多、抽象内容多。要解决这一问题,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将教育的共性内容具体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21:05:05 | 只看该作者
 
多方法教育理念。教育是一个由知而信、由信而行的思想改造过程,是“知、情、行”的统一。教育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态度教育,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一。其知识层面表现为灌输党的基本理论、奋斗历程和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实现目标;态度层面表现为培养人的认同度、忠诚度、情感度。在教育中,适当的灌输和有效的重复是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仅靠单纯的灌输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还必须辅佐以体验、感悟、反思等教育方式。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灌输”与“感悟”、“讲授”与“体验”、“理性”与“感性”、“他觉”与“自觉”相结合,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三、制度革新——走向融合的保障
调查发现,教学改革方案确定后,只有16%的教师能自觉进行教学改革。观念是内隐的,行为是外在的,而制度则对教学活动进行规范和调控,为教学改革提供决策和支撑。三个层面应该整体联动,促进整个教学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不会自然发生,必须有强制力的约束和规范,因而必须进行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从制度上引导或规范教师进行教学的创新。
走向融合,离不开人力、物理、精力、信息等资源。换一种角度看,制度实际上是对各种教学资源的规范、组合与调控。没有制度作保证,理念再先进也不会落实,资源再丰富也会闲置,技术再先进,也会沦为一种时髦的包装。制度同时也是一套分类与激励机制,它对教学中的组织和个人予以分类,赋予一定的角色、地位、责任和权利,形成层级和差别。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促使组织和个人不断向上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与个人的潜能,促进有效教学的发生。
制度的革新要以前述的先进理念为指导,以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为框架,重点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建立新型的适应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管理制度,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组织、督查和调控。新型的教学制度应减少行政指令和行政干预,确立学校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建立第三方教学评估机制、督使学校自我检查与评估,开展校本培训;筹建专门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中心,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提供咨询;建立与新型教学一致的评价与激励制度,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变革。制度的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因为它涉及到教育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升学考试制度等等的变革。
任何变革都不会轻松,走向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需要切实的行动。行动需要观念变革的引领,需要制度变革的规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决心和勇气。
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中国教育新闻网北京3月3日讯由长江教育研究院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协办的第七届“北京•长江教育论坛”,今天上午在北京举办。论坛发布了长江教育研究院关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作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教育政策建议书,并举行了《中国教育黄皮书》(2014版)的首发仪式。
长江教育研究院“2014年度教育政策建议书”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双重需要,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议书”从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网络时代的德育课程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十点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指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绝不是一般的技术应用,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运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与模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向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达到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的,这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根本任务”。
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建议书”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应处理好硬件投入、技术掌握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是网络化、个性化、跨国界,这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角度看,目前信息技术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影响仍停留在表面,还没有做到对教学模式的变革,“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用平板电脑上课了,但是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是把教学内容从黑板转移到了平板电脑上”。因此,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不是学会简单的课件制作,而是要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17 21:05:10 | 只看该作者

谈松华教授认为,信息技术将会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他介绍,上世纪90年代《纽约时报》就曾撰文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将会消亡。“今天的学校和课堂仍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互联网时代正在打破传统学校和教师对学习资源的垄断,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复兴认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带来的最核心变化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其中课程体系的变化是关键环节,同时还涉及到教师的素质问题。“目前很多学校的硬件投入已经很好了,但是设备却没有很好地用起来”,他认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高于教师的“倒置”现象值得关注。同时,政府应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发挥主导性作用。伴随着高校大规模网络课程的普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也将日益凸显,“知识产权保护得越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也会越快”。
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张少刚认为,大学要想适应下一代的学习者,就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例如尝试O2O模式进行教学。他介绍说,美国有一所大学去年春季尝试利用慕课的方式,开设了一门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该课程吸引了全球80多个国家的学生。到了秋季,该校又开出了线下课程,结果发现来自美国本土的学生,其参加线上课程学习的人数,超过线下课程人数的13倍。
清华大学程建钢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需要学界系统化地研究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组织体系、创新应用体系和可持续发展体系等五大体系,特别要克服技术长期“左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弊端,“现在教师被技术绑架、学校被企业绑架的现象比比皆是”。他认为,只有在理论层面研究清楚了,教育信息化才能科学、有序地推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2:4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