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优秀参赛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21:2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数学优秀参赛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大悟县三里城镇山口小学  杨锡霞
内容摘要:人类进入新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创设情境,改变教学方式;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及时反馈,利于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调整。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实践与研究作为一些浅显的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小学数学  课程整合
人类进入新世纪,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背景文化。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改进教学学习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创设情境,改变教学方式;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及时反馈,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的环境文化。那么以前传统的语言、文字、教学、板书等课堂教学形式和手段已被现代的网络技术不断的代替。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标改革的需要,我们也正在努力探求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有机整合的实践与探讨,特作以下浅谈: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重要作用
1、创设情境,改变教学方式
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前提。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学规律,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景尤为重要,信息技术辅导教学为能刺激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并用,情感融合的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在视觉、听觉等感观上受到冲击,使学生有新鲜感、好奇感、与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激情和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在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中重占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例如:教学“相遇问题”中,重点是学会注相遇问题中的路程;难点是理解相遇问题中的相关术语的意思及弄清两个物体相向运动时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个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画出教村中静态的线段图。这难以将其中隐含运动变化的情形直观、便捷地展示给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可把相遇问题的图形、图像动态化,使概念的形成过程直观地、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21:21:50 | 只看该作者

3、及时反馈,便于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调整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并互性、参与性,可以有效地解决评价多元化的问题:一,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把备课时预测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在电子做练习,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内容,从而练习更有针对性;二、利用视频,可以把教师巡视中发现的学生的典型范例或典型问题展示到屏幕上,进行讨论、讲解、便于聚焦学生的思维,达到正确的强化目的;三、利用网络可以实现学生的互评,强化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自我评价的意识。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创调更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探索。
2、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合作精神,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原则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的过程中我们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科学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需要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粗造滥制,只有钻研了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点、难点,设身处地地从教学实际出发,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反之,那只能是费时又费力了。
2、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效性原则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可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一节课,讲台上摆满各种教具,收录机、投影机、电视机等都用了,教师讲课就像变戏法、玩耍杂,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失动了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这样纯属于画蛇添足,多此一举了。运用信息技术最主要是讲究它的课堂效果,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21:21:55 | 只看该作者

四、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的学科有机“整合”,其核心就是要我们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似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学科整合,决不仅仅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叠。而是将信息技术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学习环境的时代化。
课堂上,学生面对电脑,在强化了演示作用的同时,更加大了互动作用的发挥,从而有效的促进了师生的教与学双边的活动,在这一互动中,又涵盖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互动:
1、师与电脑的互动
教师在操作电脑时,由于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操作起来轻松熟练,而电脑教学程序的设计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指导。老师在操作过程中的自信,更是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发展。
2、师与生之间的互动
由于有了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简洁明快,如:教师希望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用学具演示时,强调学生不要讲话,仔细看老师动手操作的演示,可是课堂上还是有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可当老师说看电脑时,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电脑屏幕上,认真看课件的演示,从而明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就是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可以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快乐的情绪自然表现出来。
3、生与电脑之间的互动
学生从电脑课上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能在课堂学习中得以适用和展示,促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课堂上,教师设计的一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选做,答题完毕后,可以看看自己的成绩,当成绩单跳出后,可以从文中看到相关信息:有对、有错,还有错的原因,有对高分数成绩的表扬,也有对低分数成绩的鼓励。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思考热情。
五、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校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的障碍。
2、从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来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学习。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在于教学的设计。
3、在大部分地区的学校,一线教师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4、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污染与网络的安全。
5、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课程整合的实施。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的整合,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课堂结构,强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17: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