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9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对如何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22:2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化学教学论文对如何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内江市第六中学  苟田君
摘要:教育质量是教育者事业的生命,在过去许多老师认为提高教育质量就要寄托在“加班加点”补课和题海战术上,这样就导致了今天的“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教育界现今还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笔者认为:“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主渠道就是优化课堂教学”也是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一个根本措施。本文从处理教材、课堂及学生结构,改进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和注重课堂教学的引入等方面进行论述,对如何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字:化学课堂  教学  优化  效率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执教者绝不能是纸上谈兵;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际,我们更要注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在此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望各位专家指导:
一、正确处理好“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课堂的教学结构”的关系
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课堂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了一个有多种层次结构的课堂教学系统。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学习和形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必要前提,课堂的教学结构则是促进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转化的中介和动力。
化学学科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日常生活、生产、科研、军事等都和化学密切相关,其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一定知识能力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目前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布鲁纳也认为:“人类世界是由大量的可辨别的不同的物体、事件和人物组成的。人类是由于具有归类的能力,才不被周围环境的复杂性所压垮”。简单的说,学习知识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知识能力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对教材知识能力的加工和理解的基础上,在头脑形成的内化的知识结构。其与学生的年龄阶段及认知顺序有关,而高一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他们完全可以利用原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来同化新知识,以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即通过已知到未知的方式去学习。而不能简单的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看作是从未知到已知的探求过程。也只有正确的分析教材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且把其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对《钠的化合物》的教学:
首先分析教材《钠的化合物》是《碱金属》这章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钠这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元素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过氧化钠强氧化性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钠的化合物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其次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了钠的性质,了解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元素及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通过初中化学的教学,学生虽已具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初步知识,但毕竟高一学生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有限,加之平时验证性实验居多,因此虽普遍对实验感兴趣,但在实验过程中不一定能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故我在本节课堂中设置一些演示和辅助实验方案,在学生实验中多设疑、激疑,将实验作为引导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分析一些问题。如,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推测Na2O2与H2O及CO2反应后的产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22:27:34 | 只看该作者

布鲁纳他的《认识结构理论》中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 ,“经典的迁移问题的中心,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在课堂结构上依然存在教学目标“应试化”,知识教学“考点化”现象,结果会肢解有关化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更谈不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使化学教学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解题化学”。而刘知新先生在《化学教学论》中明显强调:“要把转变教学及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也就指导我们不光要把学生培养成经验型的应用人才,还得培养出有过程的创新型人才。要作到这点就必须将3种结构形成协调统一、和谐一致的关系时,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明确课堂教学目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人们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既是人素质的内在成分,又是素质的外在表现,是衡量素质高低的根本标志。一个人要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靠单一的能力因素是不行的,必须靠各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化学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特别是后者对于理科学生特别重要,它能真正打开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时候,我们除了通过实验验证其产物以外还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推理来得出结论:钠与水反应,其化合价升高被氧化,那必然就有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的元素,而在水当中只有氢和氧两种元素,且氧已经处于最低价态,从而就理所当然的得出氢元素有+1价降低到0价,即: 。
还要重视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的实验技能,能力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以及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我在教学金属钠与水反应后产物的验证实验时要求学生自设实验。结果收到了出乎我想象的效果,其中有一位学生的装置如右图一:
【学生甲】为了检验产物是碱应在水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学生乙】为了安全起见应将塑料瓶中的水尽量加至瓶劲,这样产生的氢气才尽可能的纯净。
这样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就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以新型的“学生中心”取代传统的“教师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课堂上我们还得采用新教学模式,这也是当前教育理论的主流——以学生为中心,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更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这就必须改革化学课堂教学,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只有承认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和主体,具有独立人格价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当前,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严重的“教师中心主义”,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其教学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理解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才,也就是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强调教师的学科技能和教学能力,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烦学、厌学,对教师有一定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处与冲突和对立之中,更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得以实现,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材,巧妙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学习“苯酚的化学性质”时,一位资深教师让学生阅读一则苯酚软膏药品的说明书,让其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并分析苯酚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22:27:39 | 只看该作者

苯酚软膏
【性状】黄色软膏,有苯酚特臭味
【药物组成】每克含苯酚0.02克(2%)
【作用类别】皮肤科用药。
【药理作用】本品为消毒防腐剂,其作用机制是使细菌的蛋白质发生凝固和变性。
【储藏】密闭,在30 以下保存。
【药物相互作用】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
【注意事项】用后拧紧瓶盖,当药物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尤其是色泽变红后。
学生能找出的有用信息有:苯酚软膏的浓度低,低温、密闭保存,久置变红,不能与碱性药物混用等,此时教师追问为什么要那样保存?变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不能与碱性药物混用药物混用又说明什么问题?学生推测……。无疑这是一堂充分体现学生主动性的课,相信也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
其次我们还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精心设计活动(练习)反馈,拓展学生思维;创设激励性评价,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每个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兴趣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这就要求在整合过程中照顾到不同的层面,使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则真正做“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教师不在是主角,而是导演,其任务是使学生在各自的舞台上都能有精彩的表演。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现代教育注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因此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除了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以外,更重要是可以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把生动的图象、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能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跨越时空限制,从而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例如,将微观放大,在学习“原子结构”这一内容时,首先播放一段原子弹爆炸的录相,然后引导学生:原子核能威力强大,要了解原子核能首先得知道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然后用多媒体模拟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再用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最后用动画方式模拟氢核聚变和重核裂变的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图像、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手段来层层揭示事物的本质,吸引学生去听、去想、去学。
除此之外,正确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还可以避免一些课堂上不必要的麻烦,消除毒性污染等。例如,在学习Cl2 的制取、净化、性质及尾气处理的整个过程实验时,难以在课堂演示的实验。我制作了以下flash:
这样既取得了好的试验效果又不会毒性污染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22:27:47 | 只看该作者

五、精心鞭策新课的导入
有好的课堂结构、明确的教学目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外还需要好的开场情景——新课导入,它是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环节,可以说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艺术地导入新课,能给听课者以耳目一新的美感和艺术上的享受。新课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高尔基谈到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难的,好象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万事贵乎始”,就像将要看一本好书,如果它写在第一页的内容简介或者书的开头,写得十分精湛,你肯定会产生一口气想把它读完的愿望。因此精彩的新课导入,不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达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例如:在进行《钠的化合物》的教学时我这样导入:
【设问】大家想想有人打电话119,意味着发生了什么事呀?
【答】有火灾发生了。
【问】对!那么这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用什么来灭火呢?
【答】灭火器、水等。
【讲】水就不用说了,通常使用的灭火器其原理我们初中已经学过是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了一种比空气重而且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气体,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物质着火后都能用水和二氧化碳来灭呢?首先请大家看一个实验《滴水生火》……,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那就得走进我们今天的课堂—— 钠的化合物。
这样及联系了生活常识,又复习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质疑,有目的的进入了下一步的学习。
当然新课的引入方式很多,通常有:“创设情景”导入法、“趣味”导入法、“化学故事”导入法、“温故知新”法、“实验”导入法等等。只要恰当就能达到目的,再如,在上《物质的量》时我这样引入新课:
让学生称量1粒米的质量,然后再称量1000粒米的质量。
结论——用托盘天平难以称量他们1粒米的质量,而称1000粒米的质量是极易办到的。而米是宏观物体而不是微观粒子,可见肉眼看不见的单个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等更难以称量。那么,科学上是用什么物理量将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离子等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物质的量”。
……
而另外一位老师却以分析碳与氧气反应入手:
C    +     O2          CO2
  微观:   一个C原子  一个O2分子     一个CO2分子
                                                         通过“物质的量”连接
宏观:   12分质量C   32分质量O2    44分质量CO2
那《物质的量》是怎样把它们连接起来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22:27:51 | 只看该作者

显然这两种方法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思考中有目的的进入课堂。良好的新课导入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又可以降低新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恐惧,使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既有了思想准备,又有了知识基础,学习起来轻松自如。   
六、以100%的激情换取学生10%的精神
这点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的知识点,重难点应该都能把握,但教学效果却相差较大,究其原因部分是表现在师生的上课激情上,教师上课的精神面貌应当是热烈而执着。首先教师必须始终热情洋溢,精神饱满,用自己振奋的神态来感染学生。课堂上,教师自己应有活泼愉快的情绪,手势动作要灵活自然,语音声调要抑扬顿挫,要向学生表现出各种形式的激奋状态。即使学生只有10%的精神状态,你也得用100%的激情来激化他,这样才能让学生和教师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优化教学课堂是一个长久研究的课题。之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方式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只有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传授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接受、理解、消化化学知识,这样,教学效果才能有较大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9: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