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讯通”在家校沟通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协同教育”理念以及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校讯通”平台应运而生。“校讯通”通过搭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信息平台,实现学校教育实施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主动交往、信息反馈、优势互补的互动教育模式,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间的相互协调。但“校讯通”在协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也产生了协同中缺少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内容;家长和老师的权利与义务不明确;协同时机缺乏计划性等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即转变老师、家长的错误观念,形成家校协同教育共识;教师一定要诚心、细心还要有恒心;要注重方式与方法;要严谨校对,选择合适的场合和时间。
关键词:校讯通;协同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家校沟通
一、“校讯通”的概述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实施,信息化正在各个层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们的沟通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随时随地。
“校讯通”是一个融合了手机短信、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综合服务等多种IT技术的新一代互动教育信息交流平台,其核心是借助短信平台、Internet及手机,将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的信息予以有效连接沟通的学习交流平台 [1]。基于这个平台,“校讯通”为学校提供功能完善的日常校务信息处理条件;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新的沟通方式,使学校、教师、家长之间实现准确、高效的信息交流。同时,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及家长提供学生课外教育等个性化信息的增值服务,丰富家校沟通的内容。
二、”校讯通”的理论及技术基础
(一)“协同教育”理念的普及
“协同教育”强调办学的开放性和合作性,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理论意义上的途径。该理念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而分散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即所谓的“三结合”),从而使得这些教育力量能够形成合力,共同地作用于教育教学活动[2]。在“协调教育”理念下,对教学系统的科学性、可接受性以及教学三主体的配合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协同教育”理念在我国于20世纪末出现,首次出现于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入21世纪以后,“协同教育”理念受到愈发广泛地关注,特别是以2003年的“非典”为契机,人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多方协作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3]在这期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家校通”、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体现“协同教育”理念的多方合作形式兴起。最近几年出现的“校讯通”也正是对“协同教育”理念的实践并以之为基础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二)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
随着上网设备成本的下降和居民收水平的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互联网的便捷作用,互联网正逐步走进千家万户。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4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用户从1998年的200万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1690万,之后的增加速度更是不可阻挡,2008年已达到2.53亿,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与互联网用户同时增长的还有计算机数量和各类网站数。近年来手机更是越来越普及,根据中国工信部的统计,我国居民每百人拥有手机的数量,已经从1999年的1.88部增加到2006年的34.6部,2014年第二季度更是增加到了92.6部。因此,随着我国上网普及程度的提高和上网费用的明显下降,教师和家长会更多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为学校和家庭服务,和孩子一起探索学习。而手机则将计算机技术与实时通信技术进行了有效地整合。这些技术为教育行业的沟通和合作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持,并营造出了使每个人融入其内的大环境,从而使得“校讯通”的出现具备了必要性、必然性和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