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97|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多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9:5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在教学本课时,首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感受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文章篇幅较长,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自由读 小组读 个人读 品读 最后我又为学生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草原的美景.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找风俗民情.理解了“骑马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大方又稍羞涩地给客人们唱民歌”、“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等都是草原人民招待尊贵客人的礼节,也就知道了内蒙古人民对“我们”非常热情,非常友好,为理解文章中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作了厚实的铺垫。 除此之外,还让学生把文章与插图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直观地感受草原景美人更美。

  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学生在品读课文,感悟童年的之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回味童年,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童年,从而珍惜童年。我引导学生谈谈过学习这篇课文后,想起了自己哪些童年的趣事、傻事,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我也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傻事,那是过春节的时候,我看到过年这么热闹,怕它过去,就死活不让家里人把日历撕掉,以为这样就可以永远留

住春节。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了林海音这篇写她童年往事的散文,还听到了同学们好多真真切切的童年趣事。童年的故事总是让人难忘的,因为童真,因为有趣,因为幼稚,故事往往就多了几分色彩。童年是美好的,可它有是匆匆易去的,所以才令人难忘。希望同学们把握好我们的美好童年,让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到这里结束了,请同回  

家后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并写写自己的童年往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朗读中品位作者的语言。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学生充分阅读,充分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再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题目,学生的兴致很高,畅所欲言,我也欣慰不已。《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得较好的是:

    整个教学环节还是不错的,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所以我让他们都参与到课文里,担任齐国小记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特别是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成雨,张袂成阴,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不足之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高,老师的“导”多了点,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教师的提问不够简炼。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桥》教学反思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一、情感渲染

   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二、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

    1、给学生默读的时间。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深层次的走进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感悟理解。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谈一谈让自己感动的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多是在默读的思考体会中所得。

   2、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例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分别从“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进而读出个性。还有课文中的两个“吼”字的不同理解,学生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出威严,读出不容争辩,等等。第二个“吼”字应该读出老汉对儿子的“爱”,读出他的急。让学生理解后在读中感悟,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3、读、法结合。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表达方法很有特点的文章,如何在教学中将两者有机的融为一体,也就是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感悟理解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洪水描写的作用上,在课题桥的含义上,都有对方法的渗透,但都是一带而过,并没有过多的讲解。

《桥》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文章是以老汉的妻子来祭奠丈夫和儿子中结尾。我在凄婉的《再见警察》的曲中读出结尾。然后让学生写出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学生的情绪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充满了深情,有几个情感丰富的女生眼里闪动着泪花,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但本课当中回想其中,不足之处甚多

1、本节课文表达方法的处理上有些牵强,如能借助课后思考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更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又通过读外现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读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果教师的讲解少一些,那么就可以给学生多一些时间进行读写训练。

3、备课中所设计到的几个教学的切入点,如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放在最后才点明这样写的好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文章所起的作用,这几点虽然都设计到了,但没有点透,也是遗憾之处。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一篇文章,教师要从文章的内容、主线、主调、文道上等进行整体的把握,所以教师要能够透过文本的字面去领悟那涵咏不尽的真义,要能够细致地体察文中酣蕴的情、味,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个性体验,并使这一切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资源,使之形成学生的内化,使文本、学生、教师三方面的有机统一,达到更好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9:59:00 | 只看该作者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下面是我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学生一共提了不下20个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

    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点。

  (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七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还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比较分散。)

    在这个片断中,我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章内容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我能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另外,学生各自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时,必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如研究曹操的同学关注的是曹操的特点,而对其他人物的认识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自己没有探究的基础,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成果就不能辩证地分析,更谈不上发表个性化意见了。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体会到适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人物描写一组》反思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人物描写一组》一课的第一个片断。这个片断主要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反映了小嘎子顽皮、机灵、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

教学时,杨老师围绕“小嘎子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小嘎子的这些性格特点?”来展开教学,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课堂开始,老师放了比赛摔跤录象片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一场很激烈的比赛,让学生体会到了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等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也加强了对一些动作词的理解。

这是一堂让我们耳目一新的一课,特别是蔡小白老师的点评,更让我们受益匪浅,让我们对片断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们应该把握每一次的学习机会。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反思

在认真解读了文本之后,我认为这虽是一篇较为短小的文章,内容也较浅显易懂,只要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文章的主旨,许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在我反复“光顾”教材的过程中,总觉得还少点什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其实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想只要我们的孩子认真读书,都能理解这句话。生活中孩子们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这一点,我相信孩子们也能举出实例。但仅仅能举出实例,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还不够,还要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德国这个民族的这一种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这个人做事,为这个人服务。在一个家庭里是这样,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你总是在某一方面,为别人服务,而在许多方面,你都在接受别人为你服务。由此,我首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想象奇丽的景色,通过朗读去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上升到理性的东西,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事实上,当我讲完这一课反思自己的得与失时,我觉得我的这一思路是正确的。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预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总的教学脉络清晰,一步步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思考中理解句意,从而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仅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在写作方法上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课堂上在引导学生想象描述花团锦簇的景象时,同学们发言都很精彩,这说明学生是在认真读书了,这一点我感到是我的一大突破。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还是缺乏经验,在引导学生想象“景色奇丽”一部分内容时,我有点浪费时间了,处理得太繁琐,学生已经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想,读得太多了,反而有点“过犹不及”。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教育机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今后会继续努力的。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异国风情。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对学生进行“抓住事物特点写”训练的好例子。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重点训练项目,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基本技能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2.基础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以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二、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以学习作者怎样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线,通过对重点段的读、想、说,班级讨论交流,并进行活动化教学,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突破重、难点。程序如下。

教学前的准备: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了解小艇的三大特点。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弄懂生字词的意思。

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初步感知威尼斯及小艇,使学生对威尼斯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接着,以“这种小艇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想不想见识一下?”问题引入, 并出示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小艇图片及模型,说说自己眼中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介绍小艇的?让学生带问题读书,发现小艇奇特的外型和灵活的行动这一独特风景,落实训练点。

1.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说体会、想象、有感情朗读、背诵等具有层递性的训练,自读领悟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写;体会作者运用比喻表现特点的独到之处;然后引导根据小艇模型有感情地背诵,从中欣赏作者描绘的精彩。

2.教学课文第4自然段“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部分,利用活动化教学,先让学生读懂课文,再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学生分别扮演船夫和游客。船夫可以自由加工、应用课文中的语句,甚至可以用上课文以外的语句。让学生内化课文语言、积累运用课文语言,同时把口语交际的方法引到阅读教学中去,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游客现场问答,让学生体会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

3.教学课文第5、6自然段“小艇作用大”部分,让学生自由读,再从欣赏风景的角度,发表带个人情感倾向的见解。提示学生:当你坐上这轻快灵活的小艇,美美地领略威尼斯的迷人风光时,都看到了些什么?哪些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马上读到威尼斯的男女老少坐着小艇工作、生活的段落,引导体会小艇与威尼斯人密切的关系,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还会看到什么人,照着书上的句式说说还看到谁也来了,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口语交际。

在感悟威尼斯白天的喧闹后,提示学生:威尼斯的夜晚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 结合着对该问题的交流讨论,观看威尼斯夜景照片,让学生体会到这一部分的每句话都在表现威尼斯月夜的“静”,之后再追本求源,引导联系上下文思考这“静”与小艇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说说欣赏着这样的风景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情感朗读,品味作者的精彩描述,最后总结课文,把训练点向作文、向课外迁移。

三:教学成功之处

1、课件展示,激发情感。

威尼斯异国他乡的独特地理风貌,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虽然课前查阅过资料,但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完全有必要先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诸如河道、古建筑、桥梁、小艇、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教学之初,让学生通过威尼斯风光展示“游览”威尼斯水城谈感受,从而激发出求知全文的冲动。

用课件辅助教学,为课文提供信息,成为理解内容与激发情感的工具。当学生体会威尼斯城夜的宁静时,再一次用了图片展示,“让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静的美丽夜色,呈现于学生眼前。两处用上风景图片展,给学生提供了 “动”与“静”强烈对比的生活信息,加深了小艇在威尼斯作用的体验,感情上起到了“呼应”的作用。

2、自读自悟,启迪思维。

在引导学习“船夫技术特别好”的段落教学中,明确 “主体”地位和训练“意识”,给出时间,进行活动化教学,让学生扮演船夫和游客,以活动形式内化课文语言和积累运用课文语言,同时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了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自编自演,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被“启动”,积极开动脑筋,参与讨论交流。船夫吆喝后,游客与船夫之间开展现场问答,课堂气氛达到小高潮,热烈而和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读出了惊叹的语气。

3、珍视体验,启动情感。

在最后一段的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课堂上呈现出威尼斯夜寂静的美的氛围。这里面,教师侧重对学生情感的启动。

首先,启发学生:欣赏着这样的风景,你们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在理解精彩语句的过程中,不断突出其“静”的美。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如宁静、古老、浪漫、温馨、陶醉等等,然后让学生怀着这种种美妙的感受一起朗读。这是在朗读教学中情感启动前的理解,让学生去体会所朗读的语句的情感。但情感的启动不是一激而就的,有个情感变化、逐渐深入形成的过程。在朗读效果没有凸现之时,教师引导把 “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威尼斯。”这两句话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让学生领悟小艇与夜之寂静的关系。并放威尼斯夜景图片,配上悠扬、深沉的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试读。朗读的启动过程,一层一层并非机械地进行,穿插着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有情感地试读,分男女读。老师把情感这根弦绷得紧紧的,不让他走样,无论是肯定表扬或批评指正,都是为了对情感的理解与启动,因此学生读威尼斯夜景段落时入情入境,感悟较好。

4、课外延伸,探究迁移。

完成教学训练重点后,话锋一转,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威尼斯与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的比较。播放苏州图片展,并出示课后实践题:“课下搜集关于苏州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写一份调查报告”、“根据这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种交通工具。”从课后学生的作业看,学生的仿写作品比较成功,迁移训练效果很好。

四:几点遗憾:

1、在学生体会小艇跟威尼斯人的密切关系时,本来教学设计中预设了让学生想象的一个环节,即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还会看到什么人,并让学生照着书上的句式说说还看到谁也来了,以此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口语交际。但在实际教学时,因顾及时间,没有落实,感觉学生体会小艇的作用不够深刻。

2、在利用活动学习船夫驾驶技术一段时,扮演船夫的学生利用课文语言不够,其他扮演游客的学生也不善于利用课文内容提问,除了普遍关心的安全问题,其他提问有点漫无边际。因让学生多读以后,抓住船夫“操纵自如”来吆喝,介绍船夫技术,引导学生把这些语言运用出来。

    3、虽然落实了训练点,即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但学生只有感受,一部分学生并不能自觉地把这种方法内化,从课后部分孩子的仿写可以看出,依然有同学没有完全掌握抓住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学生在品读课文,感悟童年的之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回味童年,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童年,从而珍惜童年。我引导学生谈谈过学习这篇课文后,想起了自己哪些童年的趣事、傻事,学生一个个都很踊跃。

生:我也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傻事,那是过春节的时候,我看到过年这么热闹,怕它过去,就死活不让家里人把日历撕掉,以为这样就可以永远留

住春节。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了林海音这篇写她童年往事的散文,还听到了同学们好多真真切切的童年趣事。童年的故事总是让人难忘的,因为童真,因为有趣,因为幼稚,故事往往就多了几分色彩。童年是美好的,可它有是匆匆易去的,所以才令人难忘。希望同学们把握好我们的美好童年,让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到这里结束了,请同回  

家后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并写写自己的童年往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朗读中品位作者的语言。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学生充分阅读,充分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再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题目,学生的兴致很高,畅所欲言,我也欣慰不已。《晏子使楚》这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得较好的是:

    整个教学环节还是不错的,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给了学生比较多的学习讨论时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所以我让他们都参与到课文里,担任齐国小记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本课教学能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较多交流讨论,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时间。“朗读表演”等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读书,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妙处时,读起来一定是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越读越想读。

    在此基础上,通过表演又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特别是第2个小故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进行语言训练,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变成四字词语:挥汗成雨,张袂成阴,摩肩接踵等等,学生在表演这个故事时,还可以变换句子,用上这些词语,课后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这样既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不足之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不高,老师的“导”多了点,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教师的提问不够简炼。我们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19:59:00 | 只看该作者
《桥》教学反思

《桥》是一篇小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一、情感渲染

   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二、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

    1、给学生默读的时间。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深层次的走进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感悟理解。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谈一谈让自己感动的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多是在默读的思考体会中所得。

   2、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例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分别从“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进而读出个性。还有课文中的两个“吼”字的不同理解,学生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出威严,读出不容争辩,等等。第二个“吼”字应该读出老汉对儿子的“爱”,读出他的急。让学生理解后在读中感悟,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3、读、法结合。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表达方法很有特点的文章,如何在教学中将两者有机的融为一体,也就是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感悟理解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洪水描写的作用上,在课题桥的含义上,都有对方法的渗透,但都是一带而过,并没有过多的讲解。

《桥》这篇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文章是以老汉的妻子来祭奠丈夫和儿子中结尾。我在凄婉的《再见警察》的曲中读出结尾。然后让学生写出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学生的情绪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充满了深情,有几个情感丰富的女生眼里闪动着泪花,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但本课当中回想其中,不足之处甚多

1、本节课文表达方法的处理上有些牵强,如能借助课后思考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更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又通过读外现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读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果教师的讲解少一些,那么就可以给学生多一些时间进行读写训练。

3、备课中所设计到的几个教学的切入点,如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放在最后才点明这样写的好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文章所起的作用,这几点虽然都设计到了,但没有点透,也是遗憾之处。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一篇文章,教师要从文章的内容、主线、主调、文道上等进行整体的把握,所以教师要能够透过文本的字面去领悟那涵咏不尽的真义,要能够细致地体察文中酣蕴的情、味,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个性体验,并使这一切成为学生解读文本的资源,使之形成学生的内化,使文本、学生、教师三方面的有机统一,达到更好效果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下面是我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学生一共提了不下20个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也自然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

    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点。

  (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七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交流中,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还有一定的见地,但对事件的理解比较分散。)

    在这个片断中,我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章内容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本文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我能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另外,学生各自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时,必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如研究曹操的同学关注的是曹操的特点,而对其他人物的认识只能听听而已,因为自己没有探究的基础,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成果就不能辩证地分析,更谈不上发表个性化意见了。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体会到适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与关键环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20:00:00 | 只看该作者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威尼斯的小艇》是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异国风情。文章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是对学生进行“抓住事物特点写”训练的好例子。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重点训练项目,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基本技能目标: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

2.基础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语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以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二、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以学习作者怎样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主线,通过对重点段的读、想、说,班级讨论交流,并进行活动化教学,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突破重、难点。程序如下。

教学前的准备: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了解小艇的三大特点。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弄懂生字词的意思。

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初步感知威尼斯及小艇,使学生对威尼斯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接着,以“这种小艇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想不想见识一下?”问题引入, 并出示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小艇图片及模型,说说自己眼中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介绍小艇的?让学生带问题读书,发现小艇奇特的外型和灵活的行动这一独特风景,落实训练点。

1.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说体会、想象、有感情朗读、背诵等具有层递性的训练,自读领悟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写;体会作者运用比喻表现特点的独到之处;然后引导根据小艇模型有感情地背诵,从中欣赏作者描绘的精彩。

2.教学课文第4自然段“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部分,利用活动化教学,先让学生读懂课文,再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学生分别扮演船夫和游客。船夫可以自由加工、应用课文中的语句,甚至可以用上课文以外的语句。让学生内化课文语言、积累运用课文语言,同时把口语交际的方法引到阅读教学中去,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游客现场问答,让学生体会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

3.教学课文第5、6自然段“小艇作用大”部分,让学生自由读,再从欣赏风景的角度,发表带个人情感倾向的见解。提示学生:当你坐上这轻快灵活的小艇,美美地领略威尼斯的迷人风光时,都看到了些什么?哪些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马上读到威尼斯的男女老少坐着小艇工作、生活的段落,引导体会小艇与威尼斯人密切的关系,并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还会看到什么人,照着书上的句式说说还看到谁也来了,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口语交际。

在感悟威尼斯白天的喧闹后,提示学生:威尼斯的夜晚又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 结合着对该问题的交流讨论,观看威尼斯夜景照片,让学生体会到这一部分的每句话都在表现威尼斯月夜的“静”,之后再追本求源,引导联系上下文思考这“静”与小艇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说说欣赏着这样的风景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带上自己的情感朗读,品味作者的精彩描述,最后总结课文,把训练点向作文、向课外迁移。

三:教学成功之处

1、课件展示,激发情感。

威尼斯异国他乡的独特地理风貌,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虽然课前查阅过资料,但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完全有必要先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诸如河道、古建筑、桥梁、小艇、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教学之初,让学生通过威尼斯风光展示“游览”威尼斯水城谈感受,从而激发出求知全文的冲动。

用课件辅助教学,为课文提供信息,成为理解内容与激发情感的工具。当学生体会威尼斯城夜的宁静时,再一次用了图片展示,“让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静的美丽夜色,呈现于学生眼前。两处用上风景图片展,给学生提供了 “动”与“静”强烈对比的生活信息,加深了小艇在威尼斯作用的体验,感情上起到了“呼应”的作用。

2、自读自悟,启迪思维。

在引导学习“船夫技术特别好”的段落教学中,明确 “主体”地位和训练“意识”,给出时间,进行活动化教学,让学生扮演船夫和游客,以活动形式内化课文语言和积累运用课文语言,同时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增强了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自编自演,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被“启动”,积极开动脑筋,参与讨论交流。船夫吆喝后,游客与船夫之间开展现场问答,课堂气氛达到小高潮,热烈而和谐。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逐渐加深。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读出了惊叹的语气。

3、珍视体验,启动情感。

在最后一段的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课堂上呈现出威尼斯夜寂静的美的氛围。这里面,教师侧重对学生情感的启动。

首先,启发学生:欣赏着这样的风景,你们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在理解精彩语句的过程中,不断突出其“静”的美。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如宁静、古老、浪漫、温馨、陶醉等等,然后让学生怀着这种种美妙的感受一起朗读。这是在朗读教学中情感启动前的理解,让学生去体会所朗读的语句的情感。但情感的启动不是一激而就的,有个情感变化、逐渐深入形成的过程。在朗读效果没有凸现之时,教师引导把 “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威尼斯。”这两句话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让学生领悟小艇与夜之寂静的关系。并放威尼斯夜景图片,配上悠扬、深沉的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试读。朗读的启动过程,一层一层并非机械地进行,穿插着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有情感地试读,分男女读。老师把情感这根弦绷得紧紧的,不让他走样,无论是肯定表扬或批评指正,都是为了对情感的理解与启动,因此学生读威尼斯夜景段落时入情入境,感悟较好。

4、课外延伸,探究迁移。

完成教学训练重点后,话锋一转,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威尼斯与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的比较。播放苏州图片展,并出示课后实践题:“课下搜集关于苏州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写一份调查报告”、“根据这节课所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种交通工具。”从课后学生的作业看,学生的仿写作品比较成功,迁移训练效果很好。

四:几点遗憾:

1、在学生体会小艇跟威尼斯人的密切关系时,本来教学设计中预设了让学生想象的一个环节,即让学生展开想象,猜一猜还会看到什么人,并让学生照着书上的句式说说还看到谁也来了,以此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口语交际。但在实际教学时,因顾及时间,没有落实,感觉学生体会小艇的作用不够深刻。

2、在利用活动学习船夫驾驶技术一段时,扮演船夫的学生利用课文语言不够,其他扮演游客的学生也不善于利用课文内容提问,除了普遍关心的安全问题,其他提问有点漫无边际。因让学生多读以后,抓住船夫“操纵自如”来吆喝,介绍船夫技术,引导学生把这些语言运用出来。

    3、虽然落实了训练点,即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写”的方法。但学生只有感受,一部分学生并不能自觉地把这种方法内化,从课后部分孩子的仿写可以看出,依然有同学没有完全掌握抓住事物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20:01:00 | 只看该作者
将相和教学反思
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说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

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活动的积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20:01:00 | 只看该作者
刷子李   教学反思

      以人物的双重解读为契机,使文章主题升华。人物的双重解读,即人生意义上的人物解读和文化意义上的人物解读。 这是一篇微型的民俗小说,人物的理解除了从自身个性魅力来解读外,还可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道风景来解读。本课教学便基于以上认识展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3 20:02:00 | 只看该作者
《早》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开得早”,赞美了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教育人们要学习这种品质,做“东风第一枝”。

备课时,我首先考虑到,既是“以物喻人”,那么只有让学生体悟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相同之处,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全文主要写的就是梅花的早开与鲁迅在书桌上刻了“早”字两件事。如何让学生自发的去挖掘这两者的间的内在联系呢?

当学生充分读熟课文,理清脉络之后,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先是写梅花,后又笔锋一转谈及鲁迅,这两者有联系吗?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呢?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联系,那便是一个“早”字,并读懂了,在两段落中“早啊!”一句为过度,上承梅花之早,下启鲁迅之早。

仅仅是找找过度句吗?仅仅是“早”之相同吗?我不满足!梅花的品格之高洁,鲁迅的品德之高尚,我又该如何让学生们体会到呢?

对于梅花的高洁,学生们颇有体味,然而,鲁迅在文学界的盛名,他们却并不了解,对鲁迅关注民族事业,弃医从文的一生,他们也是知之甚少。课堂上,尽管我慷慨激昂,学生却是无动于衷,正在我黔驴技穷之际,曾经文选课上的一个残缺记忆跳入我脑海。那是关于一个“铁屋子”的讨论,我记不起具体的文字,大意却能复述,于是我让同学们做了个选择题:假使有一座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铁屋子,一群人正在里头酣睡,不久,他们将在睡梦中窒息而死。这时,一个人醒来了,他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保持沉默,让其他人就这么不知不觉地死去,二是喊醒他们,做死前的抗挣,当然,希望是极其渺茫的,也许他们饱受了垂死的痛苦,最后却是无谓的徒劳。你以为鲁迅会作何选择呢?

学生据此展开了争辩,通过我的从旁引导,问题越辩越明,鲁迅宁愿“四处碰壁”也要奋力“呐喊”的高大形象渐渐清晰起来。这时,我又追问:梅花与鲁迅,难道只是个“早”字的相同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激情昂扬,回答精彩纷呈:

生:梅花敢于迎风傲雪,鲁迅敢于同反动派做斗争,他们都是顽强的。

生:梅花盛开预示着春天的到来,鲁迅为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都是“光明的使者”。

……

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潜能,学习知识,理解文本,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这不正是对教师职业最有效的诠释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14: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