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9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策略实证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21:17: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策略实证研究
吴才兴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
摘 要: 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水平是解释虚拟社区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体系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需求,本文对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共享的理论进行了探讨,应用TalentDigger虚拟学习社区对知识共享影响因素进行了实例分析。结合统计的结果分析,对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实证研究;TalentDigger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上虚拟社区(VirtualCommunity)的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虚拟社区的快速成长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其共享模式值得借鉴。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水平是解释虚拟社区动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没有一些形式的社区知识共享活动,任何虚拟社区就会无法生存。知识共享和网络学习能够实现知识的挖掘、转移和集成,提高知识占有量。因此,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体系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知识共享和创新的需求。本文试图在以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理论和过程分析前提下,以东方标准的TalentDigger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实践为实例,使用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探索增强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的相应策略。
一、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
关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表述,关键词有“组织”、“集合”、“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兴趣”、“共享资源”、“交流”、“情感”、“归属”、“技术支持”等。在此,笔者主要参考甘永成博士对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认为“虚拟学习社区是指通过Internet虚拟空间媒体,一组共享共同语言和价值的人们,基于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的形式”。 在Web2.0技术出现之前,虚拟学习社区的表现形式有BBS、USENET、MUD等,在国内BBS的应用最为广泛。随着Web2.0技术的兴起,人们开始把Blog、RSS、Wiki等新技术应用于虚拟学习社区,为学习者的交互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从而方便了知识的产生、交流和创新的形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腾讯公司推出了为多人交流服务的QQ群,群主可以邀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加入该群自由讨论,在群空间中,用户可以使用论坛、相册、共享文件等多种交流方式。
(一)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的前提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是一种在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一种凝聚团队、创造公共目标、在新领域中的经验分享,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在虚拟学习社区中逐渐获得有关学科的相似共同经验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的集合。互动对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重要性,社区成员积极有效的互动,是社区的知识共享的高效运行的有利条件。知识共享是知识拥有者向知识需求者的一种传递过程,这种传递过程是双向的,社区中的每个成员既可以是知识拥有者,也可以是知识需求者。这种传递就依赖于互动,因此可以说,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的前提是互动,互动是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的核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21:17:48 | 只看该作者

(二)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的过程
1.知识共享的模型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指个体知识、组织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手段为组中其他成员所共享,同时,通过知识创新,实现组织的知识增值的过程。 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在波兰尼知识分类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化模型(SECI模型)合理地揭示了知识共享过程的实质。
2.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过程
具体到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来分析这个转化过程,我国学者甘永成认为相应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知识转化过程。研究虚拟学习社区里的知识转化,是以个体知识与集体知识的转化为对象的。
(1)外化。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社区成员根据学习和探讨的主题将其个人的隐性知识编码外化,分享自己原有的认知识、感受和经验等,通过与社区其他成员的互动,产生创新的知识。(2)综合。显性向显性知识的整合过程,是将虚拟学习社区中的许多成员多次互动和分享知识后形成的分散的、杂乱的知识,由社区管理者或教师对其进行分类,筛选,整合,并存入社区的数据库,制作相应的知识导航,以供成员系统的,方便的查找知识,共享知识。(3)内化。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内化的过程的实质是个人真正学习的过程,只有将前面三个阶段获得的集体知识,内化成个人的隐性知识,形成一种共享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诀窍的时候,它们才会变成有价值的知识,学习者个人是通过内化过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的。(4)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共同分享各自的经验,进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获得知识的增值,如技能和诀窍的过程。
以上4种知识转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连续的、螺旋上升的系统过程。在个人知识与集体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不断转化吸收,形成新的知识,达到知识的创新,直间或间接的完成了共享知识过程。
3.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的目的与保障
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的目的是知识创新。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共享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相互学习,而是在交互知识过程中形成新的认识、经验、理论。知识共享是知识拥有者通过某些途径将知识传递给知识需求者,并且在传递过程中形成互动。每个人在知识共享中通常都扮演着双重身份———既是知识拥有者又是知识需求者,这样才能实现互动。社区成员和社区将知识在社区平台上不断进行交流、转化、再创新,形成连续的螺旋上升演化过程。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效率的提高,有效地促进个体外化显性知识成为群体的隐性知识,群体的隐性知识量不断扩大,又促进个体隐性知识的增加,在知识共享中不断创新知识。
规范有序的社区制度是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的保障。虚拟学习社区的规范既包括在虚拟学习社区建立时制订的、明确的社区规则制度;也包括社区成员在虚拟学习环境下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区规则。前者是有形的社区制度,后者是无形的社区制度。虚拟社区规范以公平、合作、奉献、创新精神约束每个虚拟社区成员共享知识,在其保证下,社区成员在知识共享中遵守一定的规则,更有利于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
二、基于TalentDigger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例分析
TalentDigger是东方标准旗下的旨在帮助IT新人,理工类学生和编程爱好者学习编程语言,同时帮助IT企业通过该系统的信息挖掘得到用户的编程记录和功底,发掘新人的虚拟学习社区。学员可以在社区发起话题,互相讨论交流;可以上传作品,由教师进行评价;可以书写博文,抒发学习感受;还可以组织竞赛,检验学习成果。TalentDigger虚拟学习社区对于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下的知识共享有重要的辅助意义和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21:18:28 | 只看该作者
(一)问卷设计及研究方法
对国内外各个观点进行归纳,通过分析网络学习者知识共享的构成得出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对象即知识本身、知识共享的客体。本案例从这3个方面的7个维度设计了问卷,除三项基本资料外,共18个项目,其中知识共享主体因素分析9个项目,知识共享客体因素分析3个项目,知识共享环境因素分析6个项目。共发问卷81份,回收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86%。
基于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借鉴胡凡刚、鹿秀娥在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采用的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 通过对参加虚拟学习社区TalentDigger的成员知识共享的活动的调查获得了资料,并对数据用excel和SPSS18.0进行了统计分析。
(二)数据处理与分析
1.知识共享主体因素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分析
问卷中知识共享主体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主要从主体的态度4个项目、主体自身能力2个项目、主体间信任度3个项目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9个项目的肯定级均值都明显大于中间值3(15分别代表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5个等级),表明主体的态度、主体自身能力、主体间信任度这三方面都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存在影响。
为了进一步确定知识共享主体因素与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笔者以共享主体为自变量,社区知识共享的程度为因变量,采用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主体愿意帮助别人、愿意请教他人、认为有足够能力支持共享这三项的显著性差异指数Sig>0.05,表明其与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程度相关性较小,被认可程度不高外,其余6项都与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程度有较强相关性。虚拟学习社区中社区成员积极的知识共享态度能促进知识共享。有交互的愿望,愿意提出自己的看法,才能促使大家共同交流,完成知识流动,达到学习的目的。社区成员的信任度对知识共享程度显著相关,成员间的信任度越高,知识共享的效果越好。
2.知识共享客体因素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分析
问卷中知识共享客体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主要从知识本身特点、显性知识特点、隐性知识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3个项目的肯定级均值都明显大于中间值3(1~5分别代表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5个等级),表明这三方面都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存在影响
为了进一步确定知识共享客体因素与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以共享客体为自变量,社区知识共享的程度为因变量,采用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知识本身特点、显性知识特点、隐性知识特点这3项的显著性差异指数Sig均小于0.05,表明这3项都与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程度有较强相关性。知识本身特点,特别是由于隐性知识具有难表达和高度依赖情境性,是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变得困难。
3.环境因素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分析
问卷中知识共享环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主要从社区文化氛围3个项目和技术支持3个项目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6个项目的肯定级均值都明显大于中间值3(1~5分别代表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5个等级),表明这两方面都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存在影响为了进一步确定环境因素与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以环境为自变量,社区知识共享的程度为因变量,采用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多样化交流组织工具的显著性差异指数Sig>0.05,表明其与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程度相关性较小外,其余5项都与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程度有较强相关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21:18:40 | 只看该作者

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策略探析
(一)大力提升社区文化氛围
清晰的社区价值观以及公平、包容的社区文化是提升虚拟社区吸引力,推动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能促进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成员之间的信任度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社区成员间的信任度的持续发展需要社区成员的共同努力。推崇个体自由发展和利他主义的社区文化,不仅更好地满足了个人的知识需求,而且当社区内利他主义盛行,即大部分成员都从内心乐于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时,就会在虚拟社区中形成一种团体规范,并且使参与其中的个体感受到这一规范,利他就成为社区成员自然而然的准则,知识共享的动机就会明显,知识共享水平也会因此提高。
社区成员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只有公平、包容的社区文化才能处理好冲突问题。基于成员间的信任及友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双方的积极沟通,可以有效地化解冲突。和谐的社区文化强调成员间的和谐一致性,使成员为社区共同的目标和愿景而努力。营造良好的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氛围,与共享团队的协同能力、共同目标等因素有关。 这就要求虚拟学习社区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需要社区成员的交流合作,每个社区成员对知识的积极贡献,形成知识流,在通过对知识流的整理,过滤,知识流在团队与个人之间不断转化。学习目标的实现又会提高社团成员对虚拟学习社区的认可度,进而促进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加快知识共享的进程,形成良性循环。
(二)促进隐性知识的转化方式
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化就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隐性知识只有显性化才能被社区成员共享,因此研究隐性知识的转化方式对促进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共享有重要意义。学习者之间为了共享信息、交流经验,将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些显性知识经其他学习者采纳、消化,转变为他们个体的隐性知识,并实现了知识的增值。对于隐性知识的转化,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问题情境下的隐性知识转化。虚拟学习社区中的成员在某一问题情境下,个体内部以原有隐性知识为基础,对原有知识推理、分析,形成新的理解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个体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二是认知情境下的隐性知识的转化。虚拟学习社区能为社区成员呈现丰富的学习材料,包括文本、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资料、教育游戏、虚拟实验等,来创设类似真实的情境,社区成员通过融入相应情境中,获得体验,理解分析问题,在对显性知识记忆的同时完成了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三)加强内在和外在激励机制
网络知识共享主体之间持续的互动会产生协同效应,但是这种协同效应有可能是正协同也有可能是负协同。 设计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就是要将这种正协同效应加强,减少负协同的作用对知识共享的影响,让知识共享者与他人共享知识的意愿加大。在虚拟社区中,内在激励主要可以采用情感激励,主要表现在对于社区成员的帮助应该及时的表示感谢和对其帮助的信息的反馈,这样有助于再次激发成员的自我满足感和自我肯定,激发社区成员再次知识共享的动力。
外在激励可以采用社区威望激励和“虚拟物质”激励。前者主要表现在虚拟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能力和活跃程度需要一个等级的区别,例如以威望的高低来说明成员的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社区成员的成就感;后者是模仿现实生活的物质激励,通过进行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共享质量的高低,给社区成员一定的“虚拟金币”、“虚拟物品”等,来激励社区成员的共享行为。在社区实际运行中,这种虚拟的物质激励确实也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激励的深度和远度不及情感激励和威望激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7: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