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以直观、形象的内容去感染和吸引力着学生,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1.创设导入,激发情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学生好动的个性和较难控制住自己情绪的特点。往往上课铃声响了,即使学生也进了教室,但他们还依然会热情高涨地讨论着下课时的游戏及见闻,激动情绪很难马上稳定下来。此时,按照常规的说教、平淡的课题导入已难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这时,如果运用有趣的动画、优美的声音或鲜艳的色彩等多媒体教学信息则能较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学习课文《我多想去看看》之前,老师解到身处南方的孩子,很少有人去过北京亲眼目睹过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所以就事先找了一段庆祝我国五十周年“国庆” 升旗仪式的录像片,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设备观看。学生看到了广场上人山人海的画面,看到了士兵们严肃而且一丝不苟地护旗、升旗的全过程,不禁说:“啊,太壮观了!”、“我真想去看看。”、“我以后要让妈妈带我去北京看升旗。”、“祖国真美!”……我知道此时他们不仅体会到“壮观”的场面和“我多想去看看”的心情,而且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也油然而生。[5]此时的信息技术运用给学生带来的情景体验,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它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使它成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的纽带,这样激起学生深入课文内容的强烈欲望,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前提,我们也就达到导入的目的。
2.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是上好一节课的标志,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会碰到许多抽象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尤其是低年段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东西。而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和见是教学的基础。虽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有许多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是毕竟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的感官刺激,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不断调动学生情绪、兴趣,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完整、有序、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克服思维障碍。
在如在讲授二年级课文《曹冲称象》这一课时,第一至第三段内容较浅显,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或角色朗读就可感悟理解,而第四段“曹冲称象的方法和步骤”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段话不但语句长,而且较为抽象,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要弄清其原因着实不易。因而在引导学生理解此段内容时,用计算机设计动画演示,分步演示整个“称象”的过程:赶一头大象上船,船慢慢下沉——沿着水面在船舷上划红线——赶象上岸,船又慢慢上浮——往船上装石头,船渐渐下沉,直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称石头,得大象的重量。可爱的动画图象、条理清楚的过程、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很多孩子在这一难点上有了更好的突破。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共同参与学习,课文难点就较顺利地为学生所掌握。而且从演示解说中,学生也理解了“先……,再……,然后……,最后……”这个表示程序步骤的语序用法。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突破难点,因而提高课堂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