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0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代化教学技术如何应用于课堂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1:0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现代化教学技术如何应用于课堂教学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已是教学形式的发展趋势。多媒体集声、图、文于一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趣味性、生动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好评如潮。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如果应用不当,它的种种弊端就会显露出来。在教学中,教师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将现代化教学技术与课堂完美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技术;课堂教学
面对这几年教育技术的应用,多数教师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先进的教育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变化。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还有不足之处,有些教师在使用时还有许多误解,没有真正发挥出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探讨,许多工作要我们去不断完善。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存在着有益的优势互补关系。教师如何将现代化教学技术与课堂完美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教育改革,观念先导。一堂好课是以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首先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可以邀请专家作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讲座,开展教育技术在职培训的可行性调查研究,让教师结合实际,比较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在功能上的差异,促使教师认清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让已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谈自己学习应用的经验,进行优质课件的讲评,引导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正确的态度应是,既不能以继承传统教学为由而滞步不前,忽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影响,也不能完全脱离原有的传统教学的基础,片面刻意追求多媒体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及其理论基础要作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继承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对于先进的现代教育手段也不盲目崇拜,而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地进行研究与分析,吸收其所长,摈弃其所短;要以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为统摄,实现“两种教学”方式的优质“整合”与优势互补,让传统的和现代的一切教学手段为我所用,做到以人驭物,用其所长,用之恰当。
二、借助多媒体,为新授作铺垫
俗话所说: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多媒体集声、光、影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直观性、可赏性等功能,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功能,为新课内容的顺利教学作好铺垫。为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
在新课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采取适当的图像资料。如根据课文内容需要故事导入的,这时教师播放一些动画影视资料进行激趣。若根据课文内容须进行情感奠基的,可选择合适的音乐,加上师者的口头激趣,更好地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
如在讲授《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时,首先可让学生观看一组太空图片(其中包括有关发射“神舟”六号的图片),因为这些图片能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带到浩渺奇妙的茫茫宇宙,从而诱发了全体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勇于登上太空,探索月球的愿望,并下定为之努力学习,为之奋斗的决心。这样就能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导学生把感情融入课文中来。如此,在讲授课文内容时学生就能跟得上节奏、步伐,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1:05:14 | 只看该作者

三、借助多媒体,“活化”教材难度
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性突出,它可以“活化”教材,降低教材难度,提高教学效果。在重难点讲授环节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讲解重点突破难点?在制作课件时,教师要将画面,音响置于适当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适时导入,对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强调,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比如人教版《木兰诗》这篇课文,从分析诗歌的语言入手,讲解诗句含义,再现诗中形象,并感受诗歌的感情,把读者引入诗歌开创的艺术境界之中,最后要学以致用,掌握如何欣赏诗歌。这些光从语言上讲如何如何,初一学生的理解会存在困难。于是我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试着借助多媒体技术,先配乐朗诵,然后展示一组关于木兰当户织、木兰奔赴战场、木兰征战沙场、木兰凯旋归来、木兰辞官回家见爷娘等图片,并根据每个片断所描绘的形象,配于整幅的特写,尤其是木兰奔赴战场、木兰征战沙场两幅画面。不仅要特写,还要营造一种木兰替父从军的英雄气慨,让学生尽情欣赏。而后结合画面,再适时把画面拉大,扩充为一整幅图,让学生去感悟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这样,教学难点就在文字与图片的配合中被突破了。同时,学生们也通过对文字和图片的欣赏,渐渐知道了什么是文学鉴赏,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懂得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建立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它使抽象的概念,难懂的文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成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也能弥补教师言传的不足,解决常规教学中的难题。
四、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师生活动的关系
在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时,我认为重点处理好教师、多媒体、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有些教师往往只停留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的演示,为自己的教学服务。教师为了不让学生影响自己的教学或其它原因,自己本身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拥有者,决策者,这与教学的客观规律是相违背的。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有人的因素,就有不可预测性,课堂上总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利用媒体等条件精心设计的环节,就因为学生突然生成的问题而被迫终止,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数情况下是教师只备了课,却忽略了重要的主体——学生。教师能不能用自己对待文本的思考,借助合理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也跟着动起来,让学生也参与到信息技术运用上来,可以通过有效地方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达到真正的师生互动。
在交流评价环节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演示成果、交流评价?我们制作的课件,首先应该做到课件的内容检索方便。即你需要课件的哪部分内容,只要一按鼠标,计算机就会把你需要的内容推送到你面前。其次是控制速度,分步提示。即要求你制作的课件能够完全受控地适宜于不同的教师和学生,速度可快可慢,内容可分解也可连续播放,按照不同的学生学习进度循序渐进,分步提示,引导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同时交互性还表现为自动批阅试题。这就要求制作课件时给学生出的思考题,能在计算机上立即得到批阅,让学生及时得到信息反馈,以增加学习者的信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作用,为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了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21:05:17 | 只看该作者

多媒体电化教学是一种交互性的教学,师生的教与学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即讲授知识——接受反馈信息——作出修正和改进当中,应做到及时。在教学过程中,如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哪些疑惑应及时作出处理和反应,及时修正自己的课件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五、处理好多媒体运用的频度  
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 “几何级”的飞跃,这已为无数的实践所证明。但是,刻意地追求现代化,过多地使用多媒体,上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就成了“放映员”,就会带来过犹不及的后果,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把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亲切的口头交流变成冷冰冰的人机对话。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兰姆曾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必须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媒体运用并非多多益善,以多媒体展示代替教师的适时讲授,取代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是不可取的。教师的授课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心理活动进行积极引导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良好情绪智力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过程,如果缺乏教师个性、主导作用的发挥,要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情感目标,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就达不到,甚至不可能实现。课堂上教师适时的讲解,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是任何媒体、软件都难以取代的。
我们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求多,而求精,强调适用。以促进学生动脑动口、积极参与为着眼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而不因使用了多媒体,把本来简明的教学内容,搞得花里胡哨、“枝叶”繁杂,背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 “辅助”的本意,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善于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要合理适时,使学生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避免形成从过去的“人灌”转化为新时代的“机灌”,成为教师板书的精美化。让我们共同努力,将现代化教学技术与课堂完美结合,一定能探索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相信,多媒体辅助教学会给当今的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1: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