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走进课堂,不仅能够强调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且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最新消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让学生充分感知事物,丰富学生的思维内容,加强思维深度,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如我在讲《愚公移山》时,课文中“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涉及到古汉语中“阴、阳”的理解,学生觉得很吃力,可播放多媒体课件,用画面展示“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直观形象,图文并茂,弥补学生难以感知的东西,学生一看就明白,记忆又深刻,比教师单纯口头讲解可说是有天壤之别,效果事半功倍。
运用多媒体可轻松突破难点,如我在讲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时,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心:我们有充满自信力的许多中国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民族的脊梁”典型人物有哪些?学生理解有困难,我在网上查找了三个典型人物材料,将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第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邓嫁先,奋不顾身、争分夺秒赶制原子弹的事迹,第二个是任长霞女公安局长的典型事迹,第三个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强调他为中国乃至世界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以及他那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民族的脊梁,将对我们产生深刻的教育意义。然后让学生分析三位人物各自突出了他们的什么贡献?为什么说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这样就很容易得出本课的中心论点。
四、创设情境激情感。
借助多媒体创设感恩教育情境,通过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产生具体的形象感,并且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学习《飞红滴翠记黄山》,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黄山的诸多景点,先形成直观的印象,再来阅读课文,体会文字所传达出来的雄奇壮丽,学生通过对黄山的想象,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生发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情感。
例如语文综合活动课《献给母亲的歌》,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学习中“活化”的特点。从内容看没有被书上的死知识所束缚,而是与生活交融,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教师能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融生物、生理知识于语文教学中,在形象的画面中,引导学生了解了生命的孕育,将长期以来学生羞于开口问,教师们羞于开口讲的性知识利用多媒体与自己亲身的经历,科学的传授给学生,学生获得的不仅有性的启蒙教育,还有对父母生育、养育自己艰难过程的理解与认识,懂得了母亲的伟大,从而也明白了怎样回报母亲。
学习古文,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抒发作者渴望和平、渴望国泰民安,希望人人丰衣足食,幸福快乐。对于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们,享受和平天经地义,始终难以理解、体会文章主旨,而录像、视频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播放东晋时战乱视频:兵荒马乱、乱兵任意烧杀抢掠,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何谈幸福生活?视频将古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画面,提供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古文中文字的表层意义,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主旨的含义变简单了。学习古诗词也可运用这种方法,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各类媒体中都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适时、恰当、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这不仅可以丰富语文课程的内容,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增强课堂的活力;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益于学生优秀品质及价值观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让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教学,让学生常常感受语文的魅力,值得不断去探索、去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