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2)》教学设计 [打印本页]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5-1-4 12:25
标题: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2)》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2)》教学设计
余志宝   大悟县三里镇中心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3)学会通过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爆炸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情感态度与科学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3)培养内因是变化的动力,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科学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烧杯、蜡烛、火柴等
【教学流程】出示尝试实验→学生讨论、提出问题→自学课本→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小结
学习者分析 燃烧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现象,所以这节课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在生活中的实践和经验,并结合课堂中的实验现象,把零散的知识积累归纳总结,分析得出燃烧的条件,进而得知灭火的方法,这样由粗浅的感性体验上升到准确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体会科学的认知事物的方法。同时也尽可能的让学生回顾生活中关于燃烧的各种现象和一些触目惊心的火灾事实,深刻体验五味俱全的知识大餐,明白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知道,通过化学学习,我们要珍爱生命,学会理科学的生活。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使用及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功能)
A.出示尝试实验 [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大家注意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个魔术——烧不坏的手帕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5-1-4 12:25

[趣味实验]一块棉手帕(不要用合成纤维的),在盛有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0%酒精的烧杯中浸泡,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当火焰熄灭后,观察现象。       
听讲,引起兴趣。

观察实验,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现象:手帕完好无缺
        以“趣味实验”的形式作为尝试题,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解释]
非常好,酒精在燃烧时有一种生成物——水,水降低了温度,达不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还是完好无损。        学生讨论后回答:因为手帕上沾有酒精,我们所看到的是酒精的燃烧。在整个燃烧的过程中,对于手帕来说,并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手帕并没有燃烧。        由师生的问答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        通过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给出尝试题、自学课本        请同学们思考: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如果去掉任何一个条件,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呢?        自学课本P128-P129,找出灭火的原理        学生通过获取课本知识初次认识灭火原理       
B.操作实验、尝试练习        每组学生提供:1只烧杯、2只蜡烛、碳酸钠固体、稀盐酸、火柴等器材
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探讨一下“灭火的原理”。
教师巡视        分组讨论试验方案
各组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来理解灭火的原理,使知识的学习比较生动、直观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合作的精神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分别提问各组的实验方案以及用到的相关灭火原理

对每个方案进行及时评价,并给予指导、强调

[讲解]在燃烧的三个条件中,如果破坏了某一个条件,都可以使燃烧反应停止,也就是说都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说灭火的原理都是从燃烧的条件出发。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清除可燃物
1.        原理     隔绝氧气
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各组讨论汇报]
1.只用蜡烛进行实验。我们点燃了两只蜡烛,然后用嘴对着其中一只蜡烛用力吹气,结果这只蜡烛熄灭了。
采用原理:降低温度。
2.利用的是隔绝空气的方法。在点燃的蜡烛上扣了一个烧杯,由于蜡烛燃烧不断地消耗氧气,使有限的空间内充满了CO2气体,最终蜡烛由于不能及时得到氧气而熄灭。
3.选用的是碳酸钠和盐酸,由于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产生CO2,所以蜡烛也熄灭了。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5-1-4 12:25

原理:隔绝空气
4.选取了两只等长的蜡烛点燃,然后慢慢地在其中一只蜡烛的下面截取了一大段,结果被截取的这只蜡烛首先熄灭了。
从隔离可燃物的角度来考虑的。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利用各实验小组的力量将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整理。
教师通过学生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解释、评析。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记忆、整理笔记       
尝试练习、学生讨论        [设问]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灭火的实例,它们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呢?
下面是一些灭火的实例,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尝试回答
1.隔绝空气。
2.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3.清除可燃物。        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
C. 提出问题—自学课本        [过渡]可燃物急剧地燃烧,如果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发生爆炸,给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害。大家在一些易燃、易爆场合会经常看到下面的一些图标,同学们讨论讨论,这些图标向人们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设问]同学们想想,这些图标在哪些场合最容易出现呢?        阅读课本P130,认识常见的消防安全标志
1.禁止吸烟
2.禁止放易燃物
3.禁止烟火
4.禁止带火种
5.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
6.当心火灾——易燃物质
[回答]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煤矿等等。        了解安全标志,警钟长鸣

联系生活实际、防止安全隐患        课件显示消防安全标志,让学生认识一些和消防有关的图标。
自学
课本
        [延伸]为什么在油库、面粉厂等场所会出现一些图标?
作者: 最新文章    时间: 2015-1-4 12:25

        阅读课本P127
[回答]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让学生对一些易燃物和一些易爆物的安全问题要时刻提高警觉性。       
教师
讲解        [讲解]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面粉、汽油、煤气等都属于易燃、易爆物。
                       
d、板书设计        一、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原理: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2、方法
二、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反思:

  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物质和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教学反思。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