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0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议马致远散曲的豪放之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1 19:3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议马致远散曲的豪放之美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松山镇土沟小学 刘振鸿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幼儿园     赵松芳
【摘要】马致远(1245-1315)【1】,字千里,号东篱,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后来移家杭州,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马致远现存小令115首,套数22曲【2】,散曲140多首,杂剧7种,题材主要有叹世、写景、言情三类。作品的内容以感叹历史的兴旺、歌颂隐逸生活、吟咏山水田园风光为主,在保持散曲特有的艺术风格的同时,又常具有诗词的意境和秀丽的画面感,语言自然清丽,雅俗相间。其思想意蕴和艺术风格最容易引起知识分子内心的共鸣,所以被置于“群英之上”【3】。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自见通脱,尤其是他的散曲,在前人写作的基础上,扩大了题材领域,提高了艺术意境,挥洒自如,感情真挚,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素兼备,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太和正音谱》【4】对他的评价为“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又如元末明初时的贾仲明在其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美谈。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5】之所以,马致远被后世人称之为“元曲第一家”和“曲状元”【6】是当之无愧的。
【关键词】马致远    散曲    豪放之美
【目录】
一、《叹世》杰作抒真情,忧思之中涌豪放。
二、《秋思》磅礴叹人生,天马脱羁追豪放。
三、《野兴》参破人间事,淡泊明志皆放逸。
四、《秋思》之祖妙处多,几句秋景话豁达。
【正文】
散曲只有曲子没有宾白(对话和旁白)、没有科介(动作)、不用来在舞台上表演故事,只用来清唱,所以又称为清曲。一般而言,元曲作家多分为清丽派和豪放派【7】。马致远的散曲当属豪放派。在马致远的散曲中,叹世归隐之作最多,既有“老了栋梁材”、“恨无上天梯”【8】的失意感慨,又有“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的隐逸思想,表现了当时文人雅士“出仕”和“入仕”的矛盾心理和愤世嫉俗的消极思想。马致远的残曲《黄钟•女冠子》表明他的命运如同孟子所说的“斯人”,其曲最后一句是“且遮藏着钓鳌攀桂手”,这便是马致远卓越才智与宏伟志向的注脚了,大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迈气概和极尽驰骋、天马脱羁的豪放性格。尽管作为元代主旋律的叹世归隐题材有很多人涉足,但是没有谁写得像马致远这样淋漓尽致,放逸宏丽,豪放中显其飘逸,平实里涌现豁达。
一、《叹世》杰作抒真情,忧思之中涌豪迈。
马致远的散曲《双调•蟾宫曲•叹世》以秦朝都城咸阳的兴衰说起,论述了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后总觉得可以长久他的王事,但是偏巧天公不作美,后被刘邦击败,困于垓下,最终自刎于乌江的故事。在这之后也应该说天下太平了,但是刘邦却又分封诸侯,立为汉王【9】。经年之后,他的天下又成为他人手中之玩物。
世界之大,人生如斯。在作者笔下“昔驰铁骑经燕赵”的人才似乎就是“自古名流都曾志未酬”的无言歌者!而作者却小视如此的生命,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会成为“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的典范!人生如歌,唯有看透尘世的歌者才能品读这千百年的“无言之歌”。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是在悲痛之中写其豪迈性格的,由此可以得知像马致远这类抱有“入仕”情怀的人物内心中其实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迈情感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1 19:36:46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由此慨叹人生如梦,岁月似花!在梦里梦外不知有多少争强好胜之人为了一个久远而简单的信念奋斗终身,但是到头来还是“南柯一梦”【10】。“两字功名,几阵干戈。”作者以短短八个字,轻视“功名”这么伟大的让多少人拜在金钱与权力之下的字眼就是从“几阵干戈”的轻描淡写的过程中换回来的!可叹,可笑哉!前文说过在唐末以来大分裂的局面宣告结束,多民族的中国又一次走向大统一的时候,马致远感到无比欢欣,他尽情歌赞,他憧憬着自己的美好前景,轻歌曼舞、玉宇腾飞。他希望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也希望自己能帮统治阶级治理这个锦绣江山。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极难如意,马致远追求功名的道路也崎岖不平,他认为自古英雄多磨难,“自古名流都曾志未酬”,然而他们一旦得志,就会在自己的地盘中放射出夺目的光辉,在历史上留下可歌的一页。但是这种人还得有人荐举,希望有伯乐发现并重用他这匹千里马,可现实对他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在他做了浙江行省务官之后就因为他看不惯或受不了官场的勾心斗角,终于从统治阶层退了出来,并揭露其黑暗、诅咒其腐败,像裴公陶令一样退出了官场过起了隐居生活,并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而自号东篱。
然而其内心是仰望那统治阶层的,他怨恨统治者不对他器重,发出无可奈何的消沉的悲音,或借历史人物以叹世、或直抒胸臆以言志、或故作旷达、或悲愁满怀,时耶?命耶?自古如斯!他爱上了乡村的优雅环境,以酒来消磨人生的黄昏。功名富贵,让它见鬼去吧!
刘项兴旺,不过一梦。他所敬慕的韩信也是“兀的般证果”!那么,功名事业还有何留恋?“叶落悲秋”,他只能一股劲儿的喝酒,他仿佛不闻不问尘世间的一切,日日沉溺于酒中,所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也!
自古勇士多寂寞,而自古勇士又都是在“寂寞”的过程中“磨炼成钢”的!“寂寞”和“成功”是孪生兄弟,其中“寂寞”是兄长,唯先有兄长才有小弟。同理,先有“寂寞”才有“成功”。将寂寞中的立志与成功后的欣喜作为人生的归宿。这是作者彻悟现实生活的鱼龙混杂之后对现实的深思,同时在表面的放逸豪迈之下仍激荡着愤世嫉俗的深沉情感。当然,“功名”是什么?“功名”有多大的神通?在作者笔下也只是“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既然都因为“功名”二字而征战沙场,不如光明正大进行侵略!可是,“功名”二字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茫茫人海之中行走,我们伸手乞求“功名”但是“功名”能降临到我们身边吗?于是,作者又说“醉了由他。”豪放中透出无奈,沉寂里爆发长啸!又犹如清清溪水中突然爆出一声巨响,惊天动地!
我们说,散曲所谓“散”,就是多方铺排,跌宕跳跃,仿佛玉珠错落,而其间妙有一丝贯通。非散则难得灏烂奔放之趣;一脉相连才能散而不乱,虚涵深化,得意于象外。就散曲的结构而言,结尾甚为重要,古人有“凤头豹尾”之说。马致远的散曲精于结尾,其作往往由结尾一点而焕然生色。就拿这首散曲来说吧,前面所讲都是“功名之虚”,唯有结尾点明主题:哎,世界上的人们每时每刻都拜在“功名”的束缚之下,何苦呢!倒不如“醉了由他。”此句抒发了作者胸中的慷慨、激昂与豪迈之情!这也是所谓散曲的“凤头豹尾”之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1 19:36:51 | 只看该作者

二、《秋思》磅礴叹人生,天马脱羁追豪放。
任中敏先生说过:“(马)散曲以豪放为主,如天马脱羁,极尽驰骋之乐。”可见,“豪放”为马致远散曲的主要风格,而豪放中更兼清逸又是豪放的特色。如《双调•夜行船•秋思》,“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从曲首开始就直抒胸臆,慨叹人生匆匆,提出主题,总揽全套;“今日春来,明朝花谢。”在这样匆匆忙忙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作者指出“急罚盏夜阑灯灭。”而与其刚好相反的是,人们看不到这些而继续在追名逐利,“争名利,何年是彻?”“名利竭,是非绝。”作者胸襟如此开阔,气势如此磅礴,天下何人可比?
马致远以他无比的才华,运用散曲的形式,在这首散曲中把对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逃避现实以获得心理平衡的这一人文形态描写的淋漓尽致。在这首散曲里他描绘了两种人生境界:一种是奔波名利,一种是陶情山水。名利场中的污浊丑陋与田野的高雅旷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坚定地选择了后者,将诗、画,还有湖山的恬静闲适作为人生的归宿,这表达了作者彻悟之后对现实的否定,同时在表面的放逸潇洒之下仍然激荡着愤世嫉俗的深沉情感。
后两套紧承“往事堪嗟”否定封建社会的功名利禄,表现出作者愤世嫉俗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上追秦汉魏晋,纵横驰骋,大处落墨,形象鲜明,音韵和谐,气势磅礴,雄厚豪放,为后世人所称道。正如王国维所言:“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古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这篇散曲语言爽朗流畅,气势挥洒淋漓,元人评其“不重韵,无衬字,韵险语俊”,堪称“万中无一”【11】;明人蒋一葵评其“放逸宏丽,而不离本色”【12】。的确,就艺术技巧而言,此曲可称全金元套曲中的压轴之作。他在这首套曲中,鄙弃功名利禄,感叹人生若梦,愤慨污浊现实,在内心的深沉反省中表现了他对人生的领悟和放脱的情怀。
三、《野兴》参破人间事,淡泊明志皆放逸。
在《双调•清江饮•野兴》中马致远说:“林泉隐居谁到此,有客清风至,会做山中相,不管人间事,争什么半张名利纸。”“西村日常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是塔儿快活闲住处。”在这支散曲里,马致远美化了他的隐居生活,象吕尚傅说那样的先苦后甜的人间宰相他没有做成,但他会做陶弘景那样的先仕后隐的山中宰相。他忘却了官场的争名逐利,表达了寄身于田园山水的淡泊心怀,吟风弄月,赏园游林,听新蝉鸣噪,看蜂儿嬉闹,流水淙淙,清风习习,垂杨几行,葫芦一枕,呼朋唤友,快活潇洒,忘其世事,嘲其名利,若庄周之梦蝶,似梦蝶之飞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1 19:36:56 | 只看该作者

隐居深山,清晨呼风,傍晚唤雨。风来了,轻叩柴扉;雨来了,嬉戏草屋。清风明月与我作伴,我可以指挥他们。这是多么舒适潇洒的人生境界!听一曲小蝉的吵闹,看一阵蜂儿的嬉戏。入睡时分,人生的所有恩怨情仇皆变,成了枕上的梦境。啊,多么豪迈,多么放逸的生活中,我定座指挥千军万马,忘记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抛却了多年的沧桑奔波。到现在,一切的一切都与我是那么的和谐,我与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我放逸而不放纵,我清高但不自傲,我廉洁而不忘本,我勤俭但不洒脱!这是因为在人生的长河中,我受尽了苦难与折磨,我到头来只能隐居深山,做山中的宰相而不去理睬人世间那所谓的名利之争、权势之争、金钱之争!其实,人到百年之际,那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张废纸,没有什么了不起!
马致远在这首散曲中以一个世外高人的身份自居,看名利与权势、金钱都是无用的东西!文如其人,人明其志!多么透亮的思绪,多么坚定的信念!让我们从中懂得了马致远散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把悲伤与痛苦都深化成一首又一首饱含豪迈之情的文章,也从中领悟到了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他乐天知命的旷达情怀,显示了他的悠闲自适。
从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多民族的中国有一次走向大统一的时刻的对官场的钦慕之情之后一个被压抑的才子的呻吟,他审述着自己的苦闷,感叹着自己的不幸,又自我慰藉,发思古之幽情。这首曲子中流露出了他的愁苦之情,但其中又有一种不可扑灭的浩然之气。
    四、《秋思》之祖妙处多,几句秋景话豁达。
马致远散曲的基本特点是雄健、苍老、直率、豪放和佻达,他善于调动各种艺术手法,铺排烘染,得曲尽其意之妙。《越调•天净沙•秋思》用天涯晚秋萧瑟荒凉的景物,烘托出天涯游子的漂泊情怀,落墨不多但意境和谐。王国维说它是“纯属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1 19:37:01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1 19:37:04 | 只看该作者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全曲景中含情、情自景生、情趣天成、自然有致、隽永含蕴、情景交融。周德清《中原音韵》赞其为“秋思之祖”。除此之外,作为《秋思》之祖的《越调•天净沙•秋思》还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它的意象组合更为自然,所以虽省略了系连词,却不觉得缺少了什么,很容易理解;二是在每个单字的名词前都有一个形容词作修饰,既造成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又减低了意想的密度;三是前三句都是结构相同,形成一个单元,首句有浑重感,次句有清新感,加上第三句的空间延伸,这要比两句为一个单元的诗更能充分地描绘出完整的画面。加上后两句的渲染和点题,显示了作者对自然素材进行主观塑造的艺术创造力。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以极少的字句,展现出异常丰富的意象,语言精练有景有人,字里行间颜色(明与暗)的对比上更带给人温馨舒适的感觉,让我们体会到一个抒发着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文坛巨匠所特有的豪放之情!
总之,马致远的散曲可概括为三句话:强烈的进取精神到消极的隐居思想,隐居生活的自乐到否定一切的遁世,不甘遁世的痛苦到对功名的执著追求。由于他有很高的文学修养,能把自己失意的痛苦心情不露斧凿之痕地融化到他的作品之中,故他的散曲文情并茂、苍凉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被后人称作是“一代巨手”【13】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8: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