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3-11 20:37:00
|
只看该作者
三、拓展延伸──让教材“宽”起来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学应凭借这一例子,拓展学生阅读领域,不断充实学生的认知,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取思想的启迪,积累优美的语言,享受审美的情趣。例如我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围绕“思乡”这一情感点,选编了《静夜思》、《回乡偶书》这两首诗,整合成以“思乡”为主题的教学版块,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古人借助不同的物象,表达了同样的乡愁。教材中像这样的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如同一诗人不同篇目组合学习,同题名篇对比学习,同题材经典篇目综合学习等。关键看教师是否能善于发现,勤于捕捉,精于利用。再如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在探究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后,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书籍报刊,寻找几篇与本文体裁和题材相似的文章──《生命的奇迹》、《感谢生命》、《人生如月》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品味鉴赏。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气氛异常活跃,有些学生还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想写成文字,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这样拓展延伸,既开阔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以读为本──让教材“活”起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朱作仁教授谈朗读时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理解课文时,老师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情地读、深入地理解。通过感情朗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抓住课文精彩之处,领悟语言表达之妙。又如指导学生朗读《生命生命》一文,在“飞蛾求生”这个段落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挣扎”、“极力鼓动双翅”等重点词,在读中品,在品中悟,悟出了作者对飞蛾这种强烈的求生欲的敬意;在“瓜子生长”这个段落,学生在品读中,我创设了师生对话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最后反问学生:“小瓜子拼命地冲出外壳,冒出地面,可只能活几天,你认为这样做值吗?”学生进入情境深入探究了生命的价值,充分感受到小瓜子顽强的生命力,领悟到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生存的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拼搏、活出精彩,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不屈与伟大。这样学生在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涵的理念相沟通,产生了共鸣效应,达到了以读感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