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0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8 21:4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七年级语文《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湖北省天门市马湾中学  魏俊文 鄢俊芬
一、教材分析:
《小巷深处》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学期的一篇文章。 本文作者林莉,1972年生于湖北嘉鱼出生不久便被抛弃,被一盲女所收养,生活十分窘迫后来考上了县中,不久后开始了文学创作,《小巷深处》便是她的代表作。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文中一位双目失明的妇女用自己微薄的收入收养了一个弃婴,含辛茹苦地把她养大,而这个女孩儿却因为虚荣对母亲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直到最后她被母亲深深的爱打动而悔悟流泪,抒发了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
文章语文浅显感人,内容贴近学生心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表现人物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A、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加深对中心的理解。
2、 分析对人物的刻画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2)、 能力目标
1、 掌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了解本文以情感的变化发展结构全文的写法。
(3)、 情感目标
1、 感情母爱,赞美母爱,感受人性美。
2、 通过对本文的解读以及亲人在日常生活琐事上对自己的关切、引导学生应怎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培养学生爱的情感。
B、教学重难点:
1、 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
2、 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三、学情分析
本文授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刚步入青春期,既在心理上渴望成熟独立,又在生活上时刻依赖父母,不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因此,他们的真情需要引导、感染。同时,学生对于以“母爱”、“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应该很感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兴趣,把它引导到阅读课文上来,理解文章是怎样表现母爱和亲情的,从而使学生珍惜亲情,感恩社会。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本校七年级学生实际能力,实施多元评价方式。主要利用现代化手段,主要采取先行组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和活动练习等方法。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应用
在学校电脑教室授课,学生与老师每人一台电脑,可随时上网查资料,并用校内论坛的形式进行交流。
六、教学过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8 21:49:06 | 只看该作者

A、请学生思考:一个弃婴,与一个不是生母却胜似生母的女人产生了深感的情谊,是什么搭建起这座感情的桥梁?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B、让我们用一双充满“爱”的眼睛,在文章中寻找母亲爱女儿的典型事例。(师生共同进入校园网站,点击老师制作的《小巷深处》的网页。在这里,老师绘制了一个“真情无限”表格,请学生认真阅读文章,把母亲爱女儿的典型事例复制并粘到表格中,并对这一事例进行点评。)
鼓励学生结合母亲的生活琐事,对她善良、质朴、无私、坚强等性格做出评价。做到叙议结合,言这有理。
C、请同学们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看一看女儿对母亲的情感经历了几次变化?
师生再次进入本课网页中:这里设计了“女儿对母亲的情感变化”表格,分为四个阶段,请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我”感情变化的过程,并把这些词语敲击到空白处。
D、“我”的感情经历了四次变化,那么,是什么促使“我”在变化呢?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E、共同欣赏母女重逢的感人场面。
播放课件:flash动画(在一个深深的小巷中,一位盲母亲蹒跚而来,特写她饱经风霜的脸,粗糙的手,长长的木棒……),以《烛光里的妈妈》为音乐背景。
学生走进情境之中后,适时地提出问题:
1、把自己当做“盲母亲”,想一想,她此时此刻到底在憧憬什么?等待什么?
2、把自己当做“女儿”, “我”向母亲奔跑过去,应该对母亲说些什么?       
学生略做思考后回答踊跃,如:关爱、理解、宽容、亲情、真诚……各抒己见。
学生根据所选的典型事例谈感受。语言质朴、情真意切。
学生边思考边打字,课堂上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学生答法可以各异,但应主要围绕四个阶段:“自豪—沉默—回避—悔恨”。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课堂分外活跃。教师积极参与到讨论中。讨论之后,请小组中心发言人反馈小组的观点。
请同学富有感情地朗读片段……
朗读后,同学们融入情境之中,内心激荡。
学生在强烈的感情触动下进行换位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得到培养。       
网页中表格设计——“女儿对母亲的情感变化”即全文的线索。让学生紧紧围绕这一情感线索,理清脉络,分析层次。
Flash动画,营造了凄婉伤感的氛围:母亲事例,感人肺腑;特写镜头,叩击心扉;音乐背景,催人泪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8 21:49:16 | 只看该作者
理解母爱        
盲母亲是一个坚强的女人,面对女儿的情感变化,默默忍受,任劳任怨,用实际行动在诠释母爱的真谛。母爱令人赞叹、感叹。让学生上网查阅有关母爱的资料,或诗歌,或散文,或图片,或名言……形式多样。查找后,同学之间展开交流,资源共享,加深对母爱的理解。        学生面对包罗万象的内容应接不暇,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不时地指导。学生敲入关键词,搜索、筛选、组合、应用信息。        上网查阅有关母爱的资料,既培养学生网络信息的搜索能力、运用能力,又使学生视野得到进一步开阔,感受更为深刻。在资源共享的交流中,学生对母爱的认知向纵深发展。
校园论坛
吐露心声        当赞叹母爱伟大时,引导学生想到自己的母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近在咫尺的妈妈,她每天默默地为你所做的一切:一句鼓励,一个微笑,一件新衣,一杯热茶……要知道,天下的母亲都是同样的,天下的母爱都是崇高的。鼓励学生把最想对妈妈说的话表述出来。进入校园论坛,以发贴子的形式,向自己的妈妈吐露心声。        学生全神贯注,用帖子向妈妈送去感谢、祝福。数分钟后,师生之间资源共享,用真诚质朴的语言,拨动彼此的心曲。        论坛是一个平台,让学生倾诉心声,把他们平时忽略的、难以启齿的对母亲的深爱表达出来。
落实行动
报答深恩        老师有个建议:今天同学们回到家里,为你的父母做一件具体的事,来表达你对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结束语:孝敬的方式是多样的,但情感是一致的。没有父母的养育,就没有我们今日的成长;没有父母的谆谆教诲就没有我们明日的成材,让我们理解父母,感谢父母,孝敬父母吧。        学生跃跃欲试,感情激昂,纷纷表示要为母亲做饭、捶背、洗脚等,做各种各样的实事。        
布置作业
七、课后反思与自我评价
本课是一堂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网络探究课。所谓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我授课时遵循了以下的教学理念:
1、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觉、合作、探究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使信息化技术服务于课堂,提高学生搜集、筛选、组合、应用相关资料的水平,拓展课堂上的知识领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8 21:49:21 | 只看该作者

3、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感情故事,体会“母爱”。
我在摸索中不断学习,认真揣摩,最终比较成功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为了让学生准确而全面地掌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自制了网页,学生借助校园局域网,阅读全文,理清教学流程等。在自觉、互助的氛围中,自然流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有效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尤其是校园论坛吐露心声环节,在强烈的情感撞击下,学生直抒胸臆,师生间互相交流感受,达到课堂教学的最高潮。正是在课堂上借助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跨越师生之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认知体验上存在的鸿沟。它既可以构建学生个性化的情感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的学习氛围。这种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是我们语文教学特别强调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的品行得到不断完善,又可以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不断充实,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
我在布置作业时,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这样不但极大丰富了教与学的资源,可以适时更新各类知识,而且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语文的知识面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要学好语文就需要有源源不断的信息获取渠道。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就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达到资源共享,使我们快速灵活地获取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7: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