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应该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炼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讲“行程应用题”时,利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甲乙两地有三条公路相通,通常情况下,由甲地去乙地我们选择最短的一条路(省时,省路);特殊情况下,如果最短的那条路太拥挤,在一定时间内由甲地赶到乙地我们就选择另外的一条路,宁肯多走路,加快步伐(速度),来保证时间(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从数学角度给学生分析这个问题用于“行程应用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者关系的实际应用。这样的思考发掘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
(一)课堂引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课堂引入时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函数及其图象《17.2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的引入:先发给四位学生四张电影票(其中一张无排、一张无座、一张3排8座、一张8排7座),要他们向全班回答能否找到座位?再创设情景:把我们教室比作无际的太平洋,每一名同学比作一艘船的船长,船在航行过程中,遇到台风向外求救时,你如何告知自己的位置?
通过这一生活情景的再现,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并处于一种十分迫切的探索新知的状态下,为进一步的新知教学做好了铺垫与准备。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加强数学与生活联系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抽象的数学教材“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图形的相似《相似三角形应用》时,我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 …… 这时,我拿了一把 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我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这样设计将数学知识回归了现实,让学生去理性地、自然地认识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使数学知识与方法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发展中大显身手。
(三)学习方式生活化,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选取一些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比如:我把教材进行延伸拓展,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把储蓄所“搬进”课堂,把教室设为“模拟银行”,进行分组学习活动,有人当“储户”填写存单的“金额、期限……”,有人当“会计”计算利息,有人当“行长”审核差错,角色轮换,计算不断,“分角必争”、“分分计较”……。学完了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期数,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节省的钱存入银行,并且预算一定时间后得到的利息。通过这一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实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对储蓄利率有了更深的感性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和学习数学的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