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媒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巧妙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大量的视频资料。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因此,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下面结合音乐教学,谈谈现代教育媒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巧妙作用。
一、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提出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重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无疑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兴趣和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的,最重要的是它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 CAI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其它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中,若能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茉莉花》这课中,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许多江南的美景以及茉莉花的图片,配上优美的江南音乐,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江南,非常认真的观赏起来,很快就融入到我这堂课的氛围里。
二、多媒体能更广泛地拓展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培养创新精神。
奥尔夫的教学理论一再强调诉诸感性,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在奥尔夫教材中,甚至很少见到教音乐术语。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教决不是要束缚孩子们的思维空间,相反,是要去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也就是求异思维。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培养创新精神。
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就是多媒体的运用。例如音乐课《猜调》一课中,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人物对唱的形式,通过这些活动的画面,学生们不但了解、掌握了对唱这一演唱形式,还萌发了新的想法。有个孩子说:“我也想和老师来对唱。”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自己设计了形式,充当了教学的主人,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由此可见,多媒体对拓展孩子的思维确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多媒体有利于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 “传递式”教学方法,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不再以教师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备课上,这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