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单元是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和前几个的单元的联系并不大,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描述人物的外貌。
在分析了文本内容之后,我遇到了第一个困惑。相对于句型,这一单元的单词对学生而言更难一些。但第一课时的Story time则主要让学生了解故事大意,所以为了突破单词这一难点,我在阅读前设计了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对生词有大概的认知,解决重难点。而在真正上课的过程中则遇到一些困难,因为在阅读前的环节用时较多,在真正进入阅读时则比较匆忙,学生用来模仿和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这样就很容易掉进传统老套的先教单词再进入课文的陈旧落后的模式。那该怎么办呢?如果不突破单词,那么学生在阅读时肯定会遇到更大的困难。后来,和同事讨论后发现,其实只要弱化阅读前的操练强度就可以了,同样的环节设计,上课时教学目标一明确,课堂的感觉就会不一样。这样,在进入文本阅读后,学生通过文本内容的分层解析对文本的理解更透彻,对于新的生词也能在阅读环节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操练能够基本熟读,这样由易到难、由感知到熟读有梯度的学习方式更自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下面是我在上课、同事评课、反思改进、再上课的过程中总结的一些新的收获:
一.环节过渡要自然,最好围绕话题过渡
在本课教学中,我仔细思考了每个环节怎样进行过渡,课堂显得更有连贯性。但也有些地方的过渡有些生硬,不够自然。如在导入课文时是由what’s missing环节中的玩偶的头发是短的,接着出示文本中女玩偶,提示学生说Her hair is long.接着以女玩偶为引子进入文本。而更自然的过渡方法是在What’s missing结束后把这一环节所有的玩偶放在一张图片上,进行承上启下的总结:I have many dolls. Some of my friends have some dolls, too. 由此通过话题进行引入,更加地连贯。
二.紧扣文本阅读,寻找原文原因句
在梳理文本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不同的活动来对文本内容进行分层处理,学生通过看动画、听录音、找读等方式找出答案,完成任务。但不能仅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要紧扣文本内容,让学生能够熟读文本内容。所以在找出答案后学生可以在老师引导下要进一步地讲词变成与文中内容相关的句子,或者直接让学生找出原文中表明原因的句子,让学生跟读录音,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突破重难点句子。在本课中,就更多地采用第一种方式来提高学生阅读的技能。
三.课堂要有松有弛,充分时间进行阅读
在梳理完文本内容后,需要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阅读操练,在跟录音读完课文后,首先要通过自读、全班分角色朗读、小组领读等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的内化和熟悉,然后再进行分角色朗读、角色扮演或者配音等活动。这样,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操练,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效果会更好。
四.以Story time话Story time,拓展环节紧扣文本
这节课最后的拓展环节是提供几个大家喜爱的玩偶,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描述,让其他组成员猜测是哪个玩偶。虽然这个活动学生比较喜欢,但是离文本还是比较远。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还是围绕文本中提到的两个娃娃进行语言的输出,学生可以利用好黑板上的娃娃图片和板书进行复述。
当然,在教授方法上还有些地方要注意。比如在教授新知时用时不宜平均用力。对于比较难的、学生不易掌握的要多花时间,而对于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就少花时间,后者我还做得不够,导致课堂有时会比较拖沓,不能完成当堂课的计划的全部教学内容。还有,在表明活动规则时更多的是通过讲规则,这样不够自然,如果能够通过师生进行示范,就更加生动自然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让学生学到更扎实更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