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3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历史参赛论文高中历史课堂文化构建的一些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2:1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历史参赛论文高中历史课堂文化构建的一些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对课堂文化进行简要的解释;然后对照目前历史课堂文化的一些特点,既存在的共性问题;再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在历史课堂文化建设的一些实践,提出构建的方案;最后对这些方案进行了总结,可以为改进历史课堂文化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字:高中历史、课堂文化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学生也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获得知识,课堂学习是学生传承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课堂可以被视为是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离开了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作为课堂文化一个重要教学组成部分的历史课堂文化,有其本身的一些特点:历史学科是一门社会科学。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领域的知识,在构建文化课堂方面似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由于新课改实行时间还比较短,所以在构建历史课堂文化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在教学中运用的基本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授课模式。教师讲解充满课堂,很少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和需求,忽视了学生思、说、写的过程,容易依靠课后的强化训练和重复操练来加以巩固。在思维上,限制很多。在历史课中“是什么”的问题,往往是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学生简单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或者用“是”或“不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明显影响学生的思维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很难达到高效优质的目标。
第二、着重识记历史知识,欠缺对历史知识的感悟能力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求学生注重对历史结论的记忆,忽视了历史结论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没有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所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往往是死记硬背,缺乏感性的认识,久而久之历史教学完全忽略了历史信息的关键性作用,学生记的东西也很容易忘掉。面对处在和平年代的90后学生们,我们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让他们同我们一道弘扬民族精神,历史本来就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的他们很难想象当时的情况,有的知识他们并不感兴趣,如果老师仅仅是高喊几句口号,任何的爱国主义、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民族精神等等,都将显得苍白无力。而且,我们也不能简单的把文化课堂理解为只要把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等这些东西在课堂上塞给了学生,就是文化课堂了。
这些问题,既是传统教学实践的延续,又是新时期教师观念滞后的体现,其影响的不仅仅是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改进。那么,怎样避免这种生硬、死板的做法,构建起和谐的历史文化课堂呢?
首先,发扬教学民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这是构建课堂文化的前提条件。老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在这样民主平等的的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并热衷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的讨论和争辩。在教学中,教师不可唯我独尊、搞一言堂,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答问不应求全责备、失之过严,否则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中,对于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就值得肯定。学生是有责任感,有求实精神,关心的是如何探取新知,并在这场角逐中作出自己的贡献,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聪明才智将充分发挥出来,受到最大的锻炼和提高。教师还要善于制止学生之间的讽刺讥笑,相互卑薄,引导他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如果学生感到气氛压抑、不能畅所欲言,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受到很大局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2:11:03 | 只看该作者

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就是说,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经过学生个人的观察、思考、领悟、练习和自觉运用、自我修养,才能转化成为他们的本领与品德。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么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成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法。如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导言可以这样设计:“每当‘五一’和‘十一’这样重大的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郑重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面对,作为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何以在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这就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这些制度年代久远,对学生来说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也很深奥,因此导入时可以这样:“大家知道我们的姓氏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吗?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祭扫源于何时呢?”这样的设问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中除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需要老师讲授外,要充分运用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性。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提出设问“是不是没有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基础上,得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在评价秦始皇问题上,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分组讨论,最后形成两种观点,也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只要有理有据就可以。在讲美国两党制时,与当前的美国选举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下去自己搜集资料,了解总统选举流程,然后再选代表给同学们讲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比单纯地老师讲解更有效。
教师要注重设问的有效性,引导学生质疑。比如在学习了“三民主义”后,给学生呈现一道练习题:在某班的一堂关于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的综合探究课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的观点: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 ③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你认为正确的有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通过这道题,学生就有疑问了,既然提出了“驱除鞑虏”为什么还没有彻底的反帝纲领?既然提出了“平均地权”,怎么就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纲领?有同盟会了,怎么政党还是松散的呢?通过学生的疑问、思考,使学生更能明白三民主义的含义。比如在学习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后,与辛亥革命后实行的责任内阁制进行比较,引起学生质疑。在学习了明朝的内阁后,与英国建立的内阁制进行比较,通过引发学生质疑,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透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5 22:11:08 | 只看该作者

再次,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的特点是通过传授富有思想性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但是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思想。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领悟了某个思想观点或掌握了某些道德规范,却不能用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往往无助于他们的思想提高、品德的形成。这里有一个态度问题、情感问题,由知识到思想的转化问题。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听听而已,态度消极,漠然视之,那么他们掌握的知识很难转化为他们的观点。因此,要使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影响,不仅要使学生深刻领悟知识,而且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只有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来吸取知识,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观点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点、信念,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与现在的钓鱼岛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明白钓鱼岛问题的由来,进而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感,要求学生爱国的同时,与当前的理性爱国相联系,让学生明白自己该怎么做。如在讲《鸦片战争》时,提到鸦片的危害性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远离鸦片,珍爱生命。如在讲到《罗斯福新政》时,在了解了罗斯福个人经历后,对学生进行教育,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都能去竞选总统,学生更不应该因为一次考试而气馁,鼓励学生要学习罗斯福总统的那种身残志坚、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这一段时间构建文化课堂教学实践的尝试与摸索,我认为:其实文化课堂的构建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深不可测,历史教学中处处都是可以运用的例子,只要我们每个老师做个有心人,深入课堂知识,深入学生的心灵,和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历史课堂中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身心得到发展、品德得到培养——这就是文化课堂!
构建历史课堂文化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老师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技能水平,还有与时俱进的人文关怀,我们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构建更好的历史课堂文化,才能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得到文化的熏陶,也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传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13:2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