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是德育工作的理性支持
摘要:1.“换位思考”就是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在处理某一件事情时,不是居高临下地解决问题,而是将自己的思维转到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分析事情的经过。
2.“换位思考”不仅仅是教师换一种身份思考,更应是在此基础上统筹理性思考,是宏观思维和异位思维的有机结合。
3. 善良的品质是一个好和德育工作者的灵魂。当一切方法都不能解决问题时,善良或许就是一把金钥匙。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人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也就是说,人是通过学习获得才能和品质的。而学习一定有样板,教师就是学生的样板。一个好的样板是打造高品质产品的先决条件。教师的一颗善良的心,就是学生健康心灵的依托
关键词:换位思考 德育工作 理性思考
换位思考就是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在处理某一件事时,不是居高临下地解决问题,而是将自己的思维转到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分析事情的经过。“设身处地”意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设身处地”含有“同感”、“移情”的意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同感是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至于有如亲身体验的了解,要感受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如同感受自己一样”。而移情则是你体验与你交流沟通或你意识趋向的对象的情感和情绪,仿佛你自己有同样的情感和情绪。换位思考是在运用“同感”、“移情”的心理学原理的基础上以理性的态度处理“育人”的问题。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首位的。教育是要对人产生多方面长时间的影响,是对人的素质的提升,是塑造人的工作,而不只是制造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机器,对人的一生更有意义的不是一时一刻的分数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性知识,而是人的优良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德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以人性思维为出发点,而能否赢得学生的信服,是德育工作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很大程度上在于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同感共鸣。而学生的同感共鸣的前提是教师能否设身处地感受学生,正确、公正地对待所遇到的事情,理解学生的行为。能否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维,这是一个好教师的必备品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获得良好收效的前提条件。
因此,一个在品德教育方面能获得成功的教师必须具备能解决问题的一些优良品质。
1.教师要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水平
站在某一个高度向下看时,我们会因为所站的高度不同而看到不同的景物。而当这个高度达到相当程度时,我们视野所及就会更全面,情况了解更接近事实的原貌。因此,考虑解决问题和思维的难度也更多面。相似的,在教学领域中,教师的知识丰富程度达到一定的容量和宽度后,就能清晰表述本专业知识的构成和逻辑走向,引领学生准确获得这个专业的知识,避免含糊不清和失当的讲解所导致的错误。也能较好地组织学习活动和控制学习过程中的分歧变化。在讲授知识时就能以知识的博学散发出来的魅力深深地影响学生,从知识的领域震动学生的心灵。而这一点恰能在“全人”德育中体现出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可能每一个教师都接受专业德育培训,也不可能每一个教师都专门从事德育工作,而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功能则很能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态度。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获得成功的德育,必须要有相当的某种专业知识作前提,这是学校德育优效的一个重要条件。并且,一定宽度的知识面也能多角度辐射问题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