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能换位思考,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激趣导入
同样的材料,不同的群体会有不一样的情感体验。著名学者海涅克指出:“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即使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分析,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这样的导入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案例1中由于师生存在“代沟”,教师选择的“好歌”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预设的导入无法如期进行,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有人说,教师要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本意也是让教师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吧。
3、准备工作不足,无法保障教学过程按预设进行
教师要掌控课堂,对教学中可能存在的变数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做好多种准备,以保障教学过程正常进行,必要时要能够动态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案例4由于是职评课,按规定不允许提前进机房准备,所以才导致上述状况的发生,以致学生刚被调动起来的兴趣马上被失望的情绪所代替,所幸教师尚有准备,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但导入的效果还是不及预期。其实,教师可以多准备个相机或手机,必要时替换使用。
二、课堂导入的作用
1、引起关注,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上课伊始,学生还处于课间活动时的放松状态,通过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关注,并转向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使学生收敛课前活动的思绪,静下心来,以良好的学习状态迎接即将开始的学习过程。
2、激发兴趣, 形成优势兴奋中心
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看,课堂导入能唤起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同时兴趣又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而注意力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首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大脑皮层有关区域便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甚至会忘掉其他一切。这说明兴趣越浓, 注意力也越集中,学习效果也越好。[2]
3、激活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积极的情绪使人振奋, 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可以开阔思路、强化记忆、提高效率。课堂导入时,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主动的探究的欲望,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主动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4、具有“先行组织者”作用
根据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理论,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少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上位观念,或原有观念不够清晰或巩固,则有必要设计一个先于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个引导性材料——“先行组织者”, 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 并且能清晰地与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课堂导入就可以充当这样的先行组织者。
三、课堂导入的原则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调整到最佳学习状态,借鉴相关学者观点,课堂导入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3]
第一.趣味性。能引起学生兴趣,扩大学习需求,集中注意。
第二.简练性。导入时间掌握得当、紧凑,不拖泥带水。
第三.有效性。导入自然引入课题,与新知识衔接紧密,明确指向目标。
第四.启发性。确实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能激活学生思维。
第五.艺术性。导语使用清晰恰当,富有感染力,能创新导入手段和形式。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导入的优化策略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很感兴趣,但遗憾的是,往往这个兴趣并不在课程本身。显然,让学生的兴趣回归课程本身,让学生真正愿学乐学,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成功的课堂导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能“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如何使课堂导入化枯燥为有趣、变平淡为精彩?下面笔者从课堂导入素材选取的角度谈谈课堂导入的优化策略。
1、求同——从学生周边选取素材导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