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0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与教学反思《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20:0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放映《侏罗纪公园》片段。)
一、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二、研读探究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3、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5、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有什么作用?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6、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三、拓展延伸
说说学了本文之后的启示。
明确: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结合具体的实例说说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旧课导入
《恐龙无处不在》通过南极发现恐龙的例子,提出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引出了板块构造理论,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那《被压扁的沙子》是否也与恐龙的谜案有关系呢?让我们先来阅读一遍这篇短文。质疑讨论,出示问题:
1、在《被压扁的沙子》里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撞击说”和“火山说”。(可将自己查找的资料整理成论据加以证明。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二、对比阅读
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1、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恐龙无处不在》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被压扁的沙子》中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区别。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3、说明的角度:《恐龙无处不在》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4、说明语言: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三、拓展练习
分组自由讨论:
由本文的学习,科学家的哪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你有所启发?
培养创造力需要哪些思维能力?
明确:多角度看问题,联想与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20:07:55 | 只看该作者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课文,了解不同领域里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互为论据,并且从中得出新结论的科学现象。
2、通过导读了解科学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运用假设、推理探究自然奥秘的科学思维方法。
3、理解课文在组织材料上所体现出的严密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介绍:
阿莫西父(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2、解题: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这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阅读时,可以在对比中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周密性。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遗骸(hái)  蟾蜍( chán chú)   褶皱(zhě)  鸟臀目(tún)
两栖(xī)  天衣无缝(fèng)
2、解释下列词语:
遗骸:遗体、遗骨。
漂移:漂浮的物体向某个方向移动。
俯冲:(飞机等)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事物的过去或未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讨论: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
4、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5、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提示:课文主要写由南极恐龙化石引起的思考,为地质学的“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由课文第二4自然段“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地多”和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等关键语句也可以看出文章的中心。而文章开篇的议论是作者通过对这一科学现象的说明而得出的一个道理。
讨论: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从中明白“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四、再读梳理
理清文章思路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
明确:作者首先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和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的漂移而不是恐龙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推断“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文章一方面解开了“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同时又论证了另一个问题:南极洲的恐龙化石为大陆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2、预习第二篇短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从这篇文章的标题来看,似乎与恐龙毫无关系,况且沙子又怎么会被压扁?标题让人感到很奇怪,但读后你就会知道,它也是在解释一个恐龙之谜。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铱(yī)  潮汐(xī)  劫难(jié)  追溯(sù)
2、解释下列的词语:
聚合:聚集到一起。
抗拒:抵抗和拒绝。
劫难:灾难;灾祸。
排斥: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四、探究学习
讨论问题:
1、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音提出了哪两中科学假说?
假说一:“撞击说”。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的毁灭性的撞击,是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假说二:“火山说”。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使得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生物灭绝。
2、文章是怎样引出“撞击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明确:由“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推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所有包括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3、文章是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明确:“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4、“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科学家们是怎样验证的?从文中找出所列举的证据。
⑴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明确:分别用来引为证据和佐证。
证据一:“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
普通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变成为致密的“斯石英”,“斯石英”在自然状态下经历数百万年的反弹,又会恢复为沙子。在实验室里,用摄氏850度的高温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会变成普通的沙子。
佐证:“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
推断: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⑵为什么举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例子?
证据二: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佐证: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石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与恐龙灭绝的历史相同,研究者从里面检测到了斯石英相同的原子排列,证明这里有“被压扁的沙子”。
推断:6500万年前地球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斯石英。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起到平流层中,造成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地球生物灭绝。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不可能发生过火山。
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五、比较阅读
1、与短文《恐龙无处不在》相比,两篇短文在行文思路上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明确: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经过推理论证之后,作出结论。不同之处是,第一篇短文由一个问题引出另一个问题;第二篇短文是提出两个假设,通过论证否定了其中的一个。
2、两篇文章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哪些相同之处?
明确:都体现出多角度、跨学科的思考、分析问题的思维特征。
《恐龙无处不在》:恐龙—板块理论
生物学—地质学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恐龙
化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物学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20:08:19 | 只看该作者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两篇短文的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查工具书,读准下列词语,然后加以解释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螺。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 一点破绽。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砂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三、细读课文。就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作例析
1、举例子。例如,在《恐龙无处不有》中,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说法严谨。
2、作比较。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打比方。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四、品读课文。选择一两个语段进行阅读,体会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可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行)
“青蛙和蜘蛛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是对“现代两栖动物”的解释与举例,强调“人人皆知”,以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蜘蛛”为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是说明科学家之所以研究恐龙灭绝原因的理由,旨在提醒人们注意。
五、作业
讨论完成课后练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4 20:08:38 | 只看该作者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难点:
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恐龙图片导入。
2、介绍作者。
二、整体感知
集体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恐龙化石无处不在?
明确: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南极的呢?
明确: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明确: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证明了什么?
明确: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是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有力证据。
5、我们现在已经明确了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那么它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明确:提出疑问——寻找答案——得出结论(逻辑顺序)
三、研读探究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科普文说明的内容和说明的顺序,而要把说明的内容介绍清楚,还要讲究说明的方法。让我们再读课文,看看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1、说说文中主要应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例如:
a、地球上所有冰的9/10都在南极。(列数字,通过具体可感的数字说明了南极覆盖的冰之多。)
b、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打比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极洲寒冷的特点。)
c、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下定义,准确地给“泛大陆”一个科学的解释等等。)
四、拓展延伸
1、课文的说明内容是由一种现象所推想到的,它阐述了两个不同学科间的紧密联系和互相影响。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请结合具体的实例加以说明。
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象,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例如:牛顿由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烧开的水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由洗澡时人会浮起来发明了浮力等等。
2、推荐我国科普作家高士其的《生命进行曲------高士其作品选》。并摘录了书中两段文字欣赏。
如在《菌儿自传》的开头,微生物作自我介绍:“我的身躯是那么小。人家由一粒‘细胞’出身,能积成几千、几万、几万万细胞,变成一根青草、一棵白菜……我呢,也是由一粒细胞出身,虽然分得格外快,格外多;但只恨它们不争气,不合群,所以变来变去总是一盘散沙似的,孤单单的,一颗颗,又短又细又寒酸。惭愧惭愧,因此今日自命作‘菌儿’。”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微生物描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既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又消除了读者对细菌的陌生感。
又如,在《我们的土壤妈妈》中,高士其把土壤比喻为“地球的肺”、“地球的肾”、“地球的胃”、“地球的肝”,用“肺”、“胃”、“肝”的功能来表述土壤复杂的化合反应而产生的积极作用,其比喻之贴切,令人拍案叫绝!
3、以你身边的生活为例,写一篇科普小短文。(如眼睛为什么要近视?保温瓶为什么会保温?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8:05:52 | 只看该作者
反思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说明文是相当枯燥的,何况本文是纯粹的科普文章,因此我在教授本文时力求形式新颖活泼,过程环环相扣,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尽可能实现教学目标.而从过程来看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将本文内容和电视科普片联姻的构想是授课前晚忽然想到,时间仓促,某些环节雕琢不够仔细;

二是作为教师的我临场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上能力有所欠缺,课堂上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参与面不够广,发言不够踊跃;

三是教者高估学生能力,忘记了学生整体素质教较差这一事实,导致实际课堂上的场面与我的构想出入较大.当然从课后反馈的信息看,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而且相当多的学生喜欢这一种教学形式.一成不变导致学生思想的懒惰,求变求新定会有更多的惊喜收获.我想这样的”探索”越多,”发现”也就会越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8:06:13 | 只看该作者
反思 本篇课文涉及到较多的地理知识,为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地理知识,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但这些知识的介绍不能变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要避免把语文课上成地理课或有关介绍恐龙知识的生物课,所以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可以以预习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在课前完成。本文的教学还是应该突出说明文的特点。

范例四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00:0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