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 把这个正方体外表涂上红色,如图切开。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 )个;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 )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 )个;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 )个。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讨论有什么发现。 生 如果用n表示正方体的棱长,这几种正方体的个数可以分别表示为“8;(n-2)×12;(n-2)2×6;(n-2)3。 生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是正方体,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是长方体,就不能简单地用这样的式子了。 师 能举个例子说明你的想法吗? 生 如果是一个长宽高分别是5、3、4的长方体(画图演示),三面涂色的仍然是8个,两面涂色的是…… 师 思考的真全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方法上有类似的地方吗? 生 我觉得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长方体的长宽高各不相同,所以算的时候要分开算。 生 我觉得三面涂色的不一定永远都是8个。比如,长方体的长、宽、高是4、1、1,就没有三面涂色的,要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学生在找出各种小正方体的位置及个数,发现个数与正方体棱长之间的关系,并且用字母表示出一般的规律。之后,拓展到长方体中去,通过举例,不断肯定和否定自己的观点,一步步探索和完善数学规律,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学生思维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的水平。教师要善用实例或引导学生自己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发展思维。 二、举例的基本原则 数学教学中的举例要恰当、适时和富有启发性。具体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教学中,举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达成数学教学目标。因此,例子所体现的内容必须与数学本质相一致。例子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不过都要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让学生举例说说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们大多举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但也有学生标新立异,举的例子是圆柱。显然圆柱的例子可以看成是反例,这说明学生还没有很好地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研究范围是平面图形,正好可以借助圆柱的实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的理解。 (二)启发性原则 举例的主要目的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子本身对学生理解数学应具有启发性。 在教学枚举这一解决问题策略时,学生发现“周长相同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这一规律,并且提出:在所有的平面图形中,周长相等时哪个面积最大呢?我让学生自己举例思考,结果学生举出了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和圆等,并通过计算验证发现:周长一定时,边数越多的图形面积越大。显然,学生所举的例子具有特殊性,因而更便于其发现规律。这样的例子,对学生研究问题而言,是更具启发性的。 (三)适应性原则 教学中呈现的例子应该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不可一味求新。在教学“百分率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百分率的作用,我先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有的学生说到涨幅率,税率等,这些百分率多数学生平时接触的机会较少,不易理解,所以我只是简单带过,而选择了“命中率”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研究。如果例子是学生熟悉的,他们便会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这样的例子,最适合学生理解和掌握,也才能充分发挥例子的“正能量”。 (四)适量性原则 举例虽好,但有时若流连于学生所举的例子而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提升,既可能浪费教学时间,也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内容本质的理解。所以,无论是教师提供的例子,还是让学生举例,都应注意典型精当,适可而止。注意把握例子的数量与质量,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平均数”时,我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平均数和它所表示的含义,学生举了很多各种各样的关于平均数的例子,虽然积极性特别高,但其中有很多重复的例子。事后反思,当时我应该及时引导,抓住一两个典型例子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