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后记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1:4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火之谜》,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弄清楚雷暴是不是放电现象,毅然在狂风暴雨时,亲自用风筝做实验,终于弄清楚了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猜测。全文赞颂了富兰克林不畏艰险勇敢探索的科学精神。
    “天火之谜”,“谜”在哪里?只要让学生弄清楚了“谜”的前前后后,就算是读懂了这篇课文。
    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读通读顺,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当读完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大多数能够画出本段的中心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种可怕的东西。”
    教学课文的二和三自然段时,我抓住了“早就”和“熟知”这两个词,让学生感悟富兰克林的品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原句“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毙伤动物。”用红颜色突出“早就”这个词,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很多同学都说从这个词知道了富兰克林注意观察生活,是生活的有心人。其实还有一点,学生没有说到,从这个词,还看出了富兰克林一直将这件事记挂在心上。对于学生没说全的,我及时做了点拨。对于“熟知”一词,单独理解这个词,没有难度,可是要结合课文来说,真的就有点难度了。“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学生能说出的感悟,就是人们非常熟悉雷暴这种现象。我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启发:“写富兰克林,为什么还写出其他的人们呢?从“熟知”这个词还能看出什么?”经过学生思考以及我的点拨,学生渐渐明白,这里的“熟知”其实是说富兰克林从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来进行科学研究,用人们的表现来衬托富兰克林的表现,表达富兰克林用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绕了半天,不知道此处学生有没有明白。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我在教学时,直接在黑板上进行了简笔画板书。将风筝、铁丝、麻绳、铜钥匙、丝带画在了黑板上,我范读课文,让学生看黑板,想象当时的情景,明白其中的意思。这一段虽然很长,可是内容简单,就是实验的过程。不用过多的讲解,学生读读课文,看看板书,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对学生来讲,比较有难度是课文最后的一个练习“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可能有人要说,这题多久简单哦!其实并非如此。
    第一段的段意,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找出“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二大段的段意,学生的意见就不统一了。主要归纳起来,就是两种答案,一种是“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一种是“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其实,我认为,第二种答案是最好的,可是翻阅学生手头的学习资料,答案又不是这个。这个需要进一步斟酌。最后一段,毫无争议,就是“发明了避雷针”。
本节课中,写话的安排是两个,第一个是当富兰克林告诉人们雷暴就是熟知的放电现象时,人们是怎么冷嘲热讽富兰克林的。一个是当实验成功后,当时讽刺富兰克林有会说些什么。
    学习完了课文,不知道学生有没有受到富兰克林探索精神的影响?或者产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这个,有待以后观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15: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