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9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德育应对策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22:1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校德育应对策略
摘要:以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正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世界的面貌,以网站、微博、微信为主要方式的新媒体正逐步成为主流媒体之一。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的传播速度、内容和方式,更对人们的思想、生活、工作方式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给学校德育环境、手段和内容带来了新挑战。信息化条件下,学校德育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把握时代脉搏,积极研究应对策略,创新信息化德育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深度融合,才能切实增强德育工作成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媒体;学校德育;应对策略;教育成效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博、微信、社交网站等新媒体以汹涌澎湃之势,在社会舆论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媒体以其快捷的传播速度、丰富的传播内容和独特的传播方式受到了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的热烈追捧。人们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实现阅读、上网、收发邮件等多种目的,屏幕阅读、在线阅读、视听一体化等也越来越成为学生青睐的信息接受方式和学习方式。这些优势都是传统的传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信息化环境下,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数字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同时也为各种思想价值交流交锋、各种信息云集与散发提供了场所。借助新媒体,发挥正能量,是新形势下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各级学校和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义务和责任。
  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媒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相关科技的开发也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传播媒体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因特网为龙头的信息技术正在给新闻媒体带来一场革命。新媒体就是在新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何谓新媒体?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知名学者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也有专家提出:“只有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而百度百科对“新媒体”这张名片是这样定位的: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地位得到确定及迅速发展。由于高新技术这样一个强大的力量在推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发展之迅速远远超乎人们的想像。
(一)网络发展飞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16日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较去年底增加2656万人。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16670块/32,较去年同期增长33.0%,位列世界第二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而报告中指出: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22:15:40 | 只看该作者

  (二)手机业务火爆。手机作为新的信息传播终端,己远远超越了通话和短信功能,彩信、WAP(无线互联网)、手机报、手机电视、移动博客、手机即时通讯等手机业务发展迅速。伴随4G业务的推出,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2013年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手机端各类应用的发展,成为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而据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的报告显示:2012年手机上网用户职业分布学生占比16.1%,列第三。如今,手机以其丰富的功能和低廉的资费,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娱乐工具和学习工具。尤其是4G时代,在高速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手机将不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它可以深入到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许多方面,有力地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必将更加受到学生的青睐。  
(三)微博、微信等方兴未艾。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微博的出现,让国内网民拥有了一个可以独立自主且相对自由的发声渠道,变成网民集体娱乐广场和讨伐的战场,知识分子启蒙的公共课堂。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提供类似于Kik免费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截至2013年11月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是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当下,绝大多数手机上网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并拥有自己的朋友圈、粉丝群。互联网、数字报刊、移动电视、博客、拍客……中国仿佛就在一夜间闯进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媒体时代。其表现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日益丰富,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医院视频、银行视频等遍布大街小巷,网络电视、数字化报纸、多功能手机等全方位出击,新媒体无孔不入的存在方式让被动接受知识的人们学会了主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敏锐判断,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对身处象牙塔的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二、信息技术发展给学校德育带来的新挑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多媒体、网络、手机为标志的新媒体以势不可挡的态势进军校园,并逐渐覆盖大量家庭,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一)挑战学校德育环境。在传统德育工作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掌握着教育内容和信息传播的绝对主导和支配权,可以预先有针对性地对信息进行甄别,提前将有害信息剔除出去,以先进的思想、主旋律的声音进行信息的传播。作为被教育对象的学生来说自身选择教育信息的余地不大,往往处在被动接受的地步。新媒体依托信息技术而迅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来源更多,获取信息的方式更自由、更灵活,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受到严峻挑战。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内容的随意性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的学生来说,极易带来“信息污染”。新媒体传播的自由和随意,使之几乎完全脱离了学校、教师、家长等权威的控制,其传播的信息可能与学校所宣传的教育信息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22:15:45 | 只看该作者

  (二)挑战学校德育手段。学校德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一些道德知识,还要训练学生道德的思维能力,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增强道德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表现和实践道德,提升个人品德。长期以来,学校传统德育工作手段是以课堂说服灌输为主,以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为辅的传统教育,系统又带强制性,其教育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而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诸多优势。它是一种强调个体的新兴媒体,其传播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作为学校来说无从对其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管理,更谈不上进行可行性监控。
  (三)挑战学校德育内容。《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大、中、小学校各个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了准确的规范,对德育课程进行了科学设置。所以学校实施德育的过程是根据德育目标选择德育内容进行教育。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和媒体素养的缺失,一些虚假信息、淫秽信息、诈骗信息等借助新媒体在校园传播开来,极大地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特别是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身心尚未成熟、识别能力弱,更容易受到误导,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危害其身心健康。
三、信息化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应对策略
信息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进化方式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传统思维、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着教育方式。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趋势,必须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德育理念及新的对策,要像重视管理、教学信息化那样,真正重视德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重视德育信息化建设,善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维度立体式地展开德育教育。
(一)变“单打独斗”为“合纵联横”。传统的德育教学往往出现“学校抓的紧,家长放的松,社会空对空”的局面,缺乏规范性和完善的管理制度。许多学校把德育工作局限在校内和课堂中进行,途径单一,忽视了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各种力量和资源没有得到有机整合,没有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影响了德育效果。信息化条件下,学校要通过积极主动进行舆情监控、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强正面教育和引导,增强学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识别网络陷阱的能力,帮助学生明辨新媒体环境下的合法与非法问题,使学生在意识上树立第一道防线,文明上网,文明用网。与此同时,学校要进一步巩固传统德育教育宣传主阵地,如家校通、学校网站,及时把教学、科研成果特别是“德育”教育成果移植到网络上来,供学生学习和分享,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有条件的家长也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素养知识,给予孩子应有的科学指导,引导孩子正确对待新媒体。学校也要充分运用好新媒体平台,利用BBS、聊天室、QQ 群、网站以及“家校通”等互动载体和平台,加强与家长的互动沟通。这样,家长既可以方便地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又能将自己孩子的优点与不足及时反馈给老师,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家教体会与老师进行交流,形成良性互动。除了家庭教育,学校德育也离不开社会教育,需要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团体、组织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给予学生积极关心与帮助,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信息化条件下,仅靠学校单打独斗是实现不了教育目标的,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合纵联横”,整体策应,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提升和巩固学校德育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22:15:50 | 只看该作者

  (二)变“大锅饭”为“小锅菜”。眼下不少学校的德育活动往往是整齐划一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的大锅饭式教育。相同的仪式、一样的活动、雷同的报告内容,这种“一刀切”的粗放式德育活动,虽然便于学校统一组织实施,但显然不适应信息时代要求。信息化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系统地、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个性化教育活动,变“大锅饭”为“小锅菜”,用“小锅”精心烹调适合各种口味需求的“美味佳肴”。要注意分清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心理特点,个别深入、点滴渗透,做到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环境等,分门别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德育教育,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达到德育工作的高效。我从事班主任工作已经20年,虽然在德育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我主动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培训,学习新媒体传播技能。为了做好班级工作,便于同班上的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做思想工作,我建立了班级博客和班级QQ群,开通了微信,同时把自己的邮箱、QQ 和微信号码主动告诉了学生。这样我经常在网上和学生“背靠背”谈心,学生许多当面不敢说、不好说、不愿说的话在网上都能够顺利、真诚地交流,不少学生连父母都不说的真心话都悄悄告诉了我,而我也真诚地把他们当作朋友,通过一对一的私聊交流,他们很多思想上的问题和困惑基本上都能得到及时指导和解决。由于针对性和指向性比较强,所以教育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三)变重“面子”为更重“里子”。传统德育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注重表面活动的光鲜,比如上德育课、听专家讲座、组织主题教育活动等等,场面轰轰烈烈,形式煽情动人,现场的学生看起来似乎都已经被吸引和打动。其实,这种感动常常是短暂的,一段时间以后,这个讲座那个活动或许在他的脑海里早已“烟消云散”,很难去评估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德育工作的形式不能说不好,但为什么会产生“听起来感动,想起来激动,回头却一动不动”的现象,值得反思。实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标尺和落脚点,其核心实质在于教育效果,而不是表面文章、数字现象。它强调的是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真实性、实施途径的高效性、环节流程的规范性以及运行管理的科学性。它反对的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假大空现象。所以学校德育既要重形式这个“面子”,更要重效果这个“里子”。因此,信息化条件下,身处新媒体环境下,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筛选新内容。要在规范网络道德、净化网络内容的同时,将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时代需要的内容不断充实进来。比如说,当前“中国梦”作为一个新的时代口号,不仅占据了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传统的新闻舆论媒体的营地,也成为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的热点词汇。中共教育部党组就及时将“中国梦”列入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深刻领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贴近时代脉博的德育教材,通过开展这样的主题活动,会让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一个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励志刻苦学习,积极投身实践。学校德育不仅要筛选富有时代性的德育内容,更要采取新方法,拓展新渠道。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借助信息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德育教学方式,勇于创新,研究探索利用手机彩信、飞信、微信、QQ群、微博等新方式传播的广泛性和及时性,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德育工作,以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将信息技术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把包括校园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在内的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拓展校园文化内涵,延伸校园文化功能,用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生活影响学生,建设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22:15:55 | 只看该作者

(四)变“强制灌输”为“双向互动”。传统的德育工作以灌输为主,具有单向、强制的特点。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是在悠久的教育历史中形成的。教育的确不能离开灌输,但我们必须反对“你训我服”式的灌输。例如在日常德育工作中,一厢情愿地让学生背诵道德规范,以德育课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对课堂上传授的道德知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过于乐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本书、一间教室”,学生在以往这种传统封闭式教学模式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从属的地位,主动性受到抑制,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德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正确的相关信息,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信息化条件下倡导的是双向引导教育模式。网络文化的精髓在于交互性和平等性,信息化的发展,使教师、学生、家长都应该成为德育的参与者,成为德育的主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互换交融的,其过程应该是双向互动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德育工作者只有彻底摒弃过去那种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姿态,而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以虚心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提倡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并将自己视为道德的学习者,实现道德教育过程中的自我道德境界的自觉与提升,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信息化条件下新媒体的极速发展,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的诸多变化和影响,这是学校德育教育所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作为学校要树立崭新的现代德育观,主动顺应信息技术发展,紧扣时代的脉搏,在坚持传统有效德育工作手段的基础之上,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渠道和空间,积极研究应对策略,努力创新德育工作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切实增强信息化条件下的德育工作成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8 07: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