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因地制宜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针
随着参与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队伍扩展, 针对我国信息技术资源分配失衡的状况, 大力建设基于Internet 的教师网络培训基地非常必要。但在培训中绝不能采取“一刀切”、“一锅煮”,应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现状出发, 遵循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按需培训, 学以致用,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 信息技术培训应面向基础教育, 研究和服务于中小学, 尽可能采取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面的教师需要。如果忽视我国教育发展不衡、资源配置不均这一教育国情, 一味以政策手段敦促中小学教师盲目参与低层次或赢利性培训, 只能导致教师资源的浪费。试想, 一些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根本就没有摸过键盘, 也不知“网”为何物, 即便短期培训见效, 而回校后却不能“武装”教学, “证”有何用? 只有因地制宜地开展信息技术培训, 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师需要, 提高培训的效益。当然, 信息技术培训者队伍素质如何, 也与培训质量直接关联。
4.走向校本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落脚点
大规模集团式异地培训, 存有理论脱离实际、加重中小学教师经济负担、引发学校内部管理矛盾等诸多弊端。而源于学校本身发展需求, 由教师供职学校启动的校本培训方式, 在中小学教师非学历的信息技术培训中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校本化, 就是根据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现状, 立足校本, 利用本校资源有效开展信息培训。因此, 学校可利用已有信息技术资源, 通过能者为师、校本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形式, 结合教育教学实际, 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 有效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而实际上, 由于信息技术更新周期短, 发展无止境, 任何教师一次性短期受训都是无法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的, 校本培训无疑为教师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支持。可以预见,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实施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校本培训必将是信息技术培训的趋向所在, 而且会得到极大发展。
四、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对策思考
(一)切实有效地抓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
1.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首先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有些地方之所以培训效果不佳,培训过后学校一切教学照旧,就是因为培训者一味注重教师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而忽视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提醒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使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固有的教学观念,教师成为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建设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研究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可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沿信息,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指导自身的整合教学实践。理论学习,可采取集体听课(专家讲座)、小组讨论(谈感想)和自学(写体会)等形式,培训文献资料即可由培训者直接提供,也可引导受训教师上网搜索获取。需要注意的是,转变观念,不能光靠讲“大道理”,必须理沦结合实际。有些纯理论性的专家讲座,因为缺少适合的案例,听报告的教师觉得缺少可操作性,对转变观念的推动作用不大。因此,对于那些暂时不理解的教师,培训者需要寻找足够的新鲜的案例来帮助他们转变观念。
2.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实施整合奠定基础。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外请专家,内用高手,内外并用”的培训方式。具体可以采取:①由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组织,有层次、分阶段地进行集中、轮流培训,采取专家集中授课与上机操作实践相结合;②建立“校本培训”制度,根据本校实际和教师需求“因材施教”,采取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并由学科骨干教师和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牵头成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习辅导小组,以点带面实施培训;③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到自主学习与互助交流相结合、教学实践与反思研讨相结合;④结合课题研究进行培训,各校可以通过多学科、多角度、多领域的课题试验促学习、促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