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信息资源结构性匮乏
近几年,为配合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都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我国基础教育资源有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适合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总量匮乏、质量不高、有效共享和有效应用程度偏低,仍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未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的主要瓶颈。满足实际需要的、优质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现有资源在系统性、与文字教材配套等方面存在问题比较突出,也是学校和教师呼吁最多、呼声最高的问题。此外,符合课程改革理念、适合信息技术环境特点、适应德育教育、素质教育需求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较为匮乏。可以说,中小学目前拥有和使用的资源,既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也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9]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应对措施
(一)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用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缺少先进理论的指导,是盲目的实践,就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整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特性与功能有利于情境的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得已实现的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吻合的。
(二)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目标
整合的目标是学习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发生根本变化。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探索新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及课程评价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的目标。[1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宏观目标概述为:一是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的评价目标);二是培养学生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直接目的);三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四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主动吸取知识的愿望以及学生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标)。[11]
(三)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力度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师资培训成为教育信息化当务之急。[1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关键。实施高水平的素质教育,就必须有一支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针对当前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的现况,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一方面学校要加大投入,给老师配备电脑,加强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Internet、word、Excel、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多媒体素材的采集、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等。抓好教师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对积极参加计算机及网络技能培训以及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显著成效的老师给予奖励,以调动广大教师学习和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教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对教师下达硬指标,以期教师达到要求,凡开设公开课、观摩课、教学示范课、教法研究课、教师汇报课、优质课评比等都必须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加强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