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论文信息技术在生物高效课堂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4 22:2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论文信息技术在生物高效课堂中的应用
            
[摘 要] 由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由于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图片和文字说明在教学中依托多媒体将其有效的连接起来,激发学生更加主动的去进行探究生物知识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探究性学习  
“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教学形式是教师点,学生讲,以学生为主,全员参与,是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目标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这种教学模式就意味着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根本上转变,教师成为一节课的引领者。作为教师,要想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必须要从原有的教学惯性中解脱出来,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师点题时单纯靠讲转移到声光具备的多媒体课件上,从而将平面教学转变成立体学习。
一、巧设问题,图像引导,简化重要概念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深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新课导入,教师先问:同学们看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为什么小蝌蚪后来找不到妈妈了?随后播放这段视频,学生看完之后很容易理解,蝌蚪通过变态发育变成成蛙,幼体形态结构和成体有显著的不同,所以小蝌蚪找不到妈妈了。在视频观看过程中对变态发育的概念有了深刻理解。在讲《遗传和变异》时,教师用陈强和陈佩思父子合影照片引入新课,他们父子俩为什么长得这么像?学生会说:是遗传。遗传就是亲子间的相似性,学生很容易理解概念的涵义了。教师追问:同学跟自己的父母有的地方长的不像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答:是变异。变异就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老师巧妙引课即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要概念。
二、运用多媒体动感图像理解知识点和难点
初一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在学习中常会在某一点上“卡壳”甚至会形成错误的概念。在教学时便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关系动态化,直观地演示事物的变化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从而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如:《细胞结构》细胞膜的作用通过模型不能直观观察到细胞内的物质与细胞外的物质交换过程,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学生能在动态变化过程认知物质的变化。细胞膜能让有用的物质(红球)进入细胞内,把其它物质(蓝球)挡在细胞外,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蓝球)排到细胞外。这样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在讲《动物的运动》一课时,学生先体会一下屈肘和伸肘时,分别是哪块肌肉用力?用手触摸上臂感受肌肉的变化,这是一种外在的感知。如果结合动态课件肌肉的变化,学生用眼睛视觉感知屈肘,肱二头肌的收缩,肱三头肌舒张时,肌肉的变化;伸肘,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时,肌肉的变化。也能更好理解一组骨骼肌收缩只能骨改变位置,而不能将骨复位,骨的复位要靠另一组骨骼肌的收缩牵拉,与骨连接的肌肉至少是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这样就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讲到人体免疫三道防线时,采用动画课件,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运用两个卡通小人拿着刀阻挡病菌进入人体,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不断的摆动清扫卡通病菌,防止病菌进入人体。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动画演示卡通病菌遇到泪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就被溶解;吞噬细胞象变形虫一样将病菌吞噬,特别是毛细血管内的吞噬细胞,会穿过毛细血管壁将细菌、衰老的细胞吞噬,将其消化分解。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能在形像演示中理解免疫系统的强大功能,从中认识到人前两道防线是人体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功能,是“非特异性免疫”。而人体内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是第三道防线只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起防御作用,是“特异性免疫”。通过动画图像演示学生不仅理解三道防线作用,同时对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的两个重要概念加以区别,起着重要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9-24 22:24:03 | 只看该作者

三、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丰富学习内容
初中生物新教材探究实验有很多,探究实验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关键是课堂要真正交给学生这个主体。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预习课上,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学生会生疑,有的学生问到:老师,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一定要有土壤,因为我见过农民种玉米、黄豆等种子时, 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才能萌发出来。 另一组学生说:我认为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因为我妈妈生黄豆芽时,是把种子放在盆里,加一定的水,种子就能萌发。还有同学问:老师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吗?随着这一系列质疑声,需要探究的问题也在学生的疑问中产生了。种子萌发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呢?教师这时布置实验任务,以组为单位,每组30粒绿豆,由组长负责课后完成这个实验。学生在做实验时候,需要用手机、录像机等工具拍摄下整个实验过程,各组整理好录制的影像资料,各组在展示课上通过多媒体展示本组实验结果,教师评出最佳实验小组给予加分。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会注意观察阳光、土壤是不是种子萌发必需的环境条件。从中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条件是需要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适宜的温度。
探究《蚂蚁的通讯》是学生非常的感兴趣的探究实验之一。老师先将实验方法教给学生:1、将三块石头放在盛有少许清水容器内,形成三个小岛,小岛间有两根等长的小木条连接,这样蚂蚁只能通过由小木条搭成的“桥”从一个小岛到达其他的小岛。2、先将饥饿的蚂蚁放B岛上,食物放在岛C上,A岛什么都不放,观察蚂蚁的通讯行为。一段时间后再将连接B、C之间的“桥”和A、B岛的对换,观察蚂蚁的行为有什么变化?3、在蚂蚁爬过的“桥”上,涂一些有气味的物质,观察蚂蚁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
平时仔细观察过蚂蚁的同学知道,一只蚂蚁发现食物后,会迅速返回巢穴。不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奔向食物所在的地点。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进行通讯的呢?侦察蚁在食物和巢穴之间是否留下了什么标记呢?
学生用糖诱捕蚂蚁,捕获蚂蚁要来自同一蚁穴,然后放在瓶中饲养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实验。实验时最好使蚂蚁处于饥饿状态。“桥”的木条粗细要均匀。实验过程不能直接用手移动桥,避免干扰。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由学校专业人员跟踪拍摄进行录像,然后剪辑编制形成视频,在上课时给学生播放,效果非常好。这样即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提高实验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营造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调查当地常见的传染病”的活动,目的一是让学生练习和掌握调查的基本方法,二是通过调查后的交流展示,了解不常见传染病的种类、至病原因、流行情况和预防措施,用于指导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本活动工作量较大,一般每小组3-4人,则可以利用访谈法或文献调查法完成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在卫生防疫站部门的网站进行查询。本次活动学生调查结果形成调查报告,2013年通化市7个县传染病有19种,报告发病总数为7279例。传染病由高到低依次是:1、病毒性肝炎2、手足口病3、肺结核4、流行性腮腺炎5、感染性腹泻6、细菌性痢疾8、猩红热9、流行性出血热。在展示和交流也是本次调查活动的重要环节,老师可以让各组调查报告制作成幻灯片,然后用一节课时间在班内交流,最后对各小组的调查报告进行评价,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给予奖励。
注重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体现课程本身的性质。即在传授书本理论知识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生物学思维方式,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18: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