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得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是三年级下学期除法单元的实际运用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解决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经验主动探索,在交流讨论中拓宽思路,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本节课的整个内容包括一道例题和“想想做做”的7道练习题。整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部分:小黑板出示两道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的一步计算应用题:1.有三组学生植树,一共植了12课,平均每组植多少棵?2.有三组学生去植树,每组有4个人,总共植了36棵。问:① 一共有多少人去植树?② 平均每组植了多少棵?第一题指名口头解答,第二题在解决两个小问题之前我先让学生说出要选择哪些相关问题。然后出示课题——解决实际问题(板书)。第二部分:新授课的学习。我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信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然后我添了个条件:一共有224本书。出示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然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我下去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做的学生上黑板板演,再请他们分别说说你根据哪两个条件来解决先算的是什么,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第三部分:做了两道练习题。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交流时强调解题要找有联系的条件来解决问题,并且交流不同的方法。
纵观整堂课的流程上下来相对流畅,但不乏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第一:抓住了重点但没有突出重点。
两步计算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中间问题,即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这个一定要板书出来。如:224÷2=112(本)112÷4=28(本)这种方法,先算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这个“平均每个书架放多少本书”最好要板书在式子的边上,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说理。说理的时候教师要给出模式:根据()和()可以求出(),再根据()和()可以求出()。
第二:形式单一。
一.说理方式的单一。说理本身就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不爱说。当我问做对的同学举手的时候,85%以上的学生都举手了,但是当我问你是怎么想的时候,举手的同学却是寥寥无几,原因就在于学生不爱说理。那么可以尝试改变提问的方式,比如说可以问“你猜猜他是怎么想的?”这样也许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说理时还可以让学生同桌互说,全班齐说等多样化的练习说理,让学生会说而且不怕说。
二.练习形式的单一。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板演,最后说理,比较模式单一化。可以口答的形式和板演相结合来完成练习。
第三:把握不住课堂节奏。
1.时间的把握。前面的复习铺垫时间显得稍长,应该控制在五分钟以内,那么全班的读题可能可以略去,只要学生看题解答就可以了。既然前面已经超时,那么要调配好下面的时间。正因为没有做好这一点,同学们的练习时间就短了,也许就没有达到巩固的效果。
2.让学生说多一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说理的时候,特别是当学生说的疙疙瘩瘩的时候,我总是怕他说不出或者说不好,于是还没有等他说完就总是急着去帮他完善他的语言,其实要相信学生能说好,要把机会留给他们,也就多等几秒钟的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