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语教学研究中学科联动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教育国际化作为新一轮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已经势不可挡,而双语教学作为国际化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正在被更多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所关注。近年来,中国中小学汉英双语教学异军突起,发展迅猛[1]。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如何将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巧妙结合达到双赢的效果,做到既充分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又丰富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体现出学科的特色,我就黄莺老师《Making sounds》教学模式的启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这是我们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模式;效益;不足; 思考
一、黄莺老师《making sounds》教学模式分析
(一)教学模式概述
英语与科学本来是两门独立的学科,如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在科学课上,学生动手动脑,实验实践,而如今又融入英语元素,老师和学生都用英语思考及回答问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得到了充分的应用。我校作为成都地区双语教学实验学校,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双语教学模式。通过前期双语教育教学和教材的培训,我校黄莺老师承担了一堂双语课《Making sounds》,通过本堂课我们可以充分分析双语教学及其实践,同时也得以总结成功经验并反思不足。
(二)效益分析
我校黄莺老师承担了一堂双语课《making sounds》,内容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共同策划和编写的小学双语课程《Light Up Science》系列教材。从本堂双语课中,我们能够看到双语教学带给我们的种种效益。
1.双语课堂让人耳目一新,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课堂上,老师提问“你们知道乐器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吗?看,这是什么?”黄老师从身后拿出一把吉他,“This is a guitar, who can play the guitar?在看同学演奏吉他的同时,请注意观察,吉他是如何发声的。”紧接着,一位同学熟练地弹着吉他,其他同学在欣赏优美旋律的同时,也在认真观察吉他的发声方法。等演奏结束,一位同学激动地回答:“是因为吉他弦的震动发出了声音。”大家又学会了一个新的单词“shake”。随着黄老师变魔术般变出一个又一个乐器,学生们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2.双语课堂,为学生说英语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本堂课由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很多学生踊跃举手发言“duck、frog…”既复习了英语单词,学生也开口练习了英语。特别是在小组活动的时候,学生分组讨论,还有什么能制造声音,然后教室里就能听见“I know pens can make sounds;
I also know ruler can make sounds…”学生很感兴趣地用英语讨论和回答,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双语课堂为学生说英语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
3.双语课堂,学生的表达更加严谨有序。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应用于与人的沟通和交流,所以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想到什么马上就表达出来,难免会产生口误。而科学研究过程需要细心、耐心、谨慎、严谨,最后得出结论。比如,在实验汇报的环节中,每个小组拿着自己的实验报告,给大家分享的时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炼出答案“I can shake the bells, shaking bells can make
sounds…”。
4.双赢效益。
科学双语课不是“1+1=2”的简单叠加,而是科学课和英语课的有机整合。英语课是双语课堂的语言基础,而科学课是双语课的基本构架。双语课在依托英语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英语课上学到的知识在科学课上得到了反复地应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给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机会。科学知识的反复出现,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巩固和扩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