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总结练习时,运用多媒体,强化能力。
三、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我也曾听过本校一位语文老师使用多媒体上的《春》(七年级上)这一课,大量运用了现代化手段。课件中有长达近10分钟的“春日美景”欣赏,然后又是一首诗、一支曲子、几幅画,把一篇课文分割的七零八落,把一节课肢解的零零碎碎。还有一位老师上《苏州园林》(八年级上),结果变成了苏州园林图片大展览,作者的情绪没有了,文章的格调更是被彻底破坏。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我觉得却往往是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课后,学生也抱怨“课堂上轰轰烈烈,课后却空空洞洞”。这样的语文课,现代化程度确实很高,但效果却不甚好。
因此,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在“教”中的引导者地位,不能以“机”取而代之。在多媒体的使用方式和时机上,要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如果用课件的演示代替老师的讲解,那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便只是不断地点击鼠标,用事先设计的课件流程去取代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学生就成了始终仰着脖子的观众。
2、用做课件代替备课,以多媒体演示代替上课,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难以相比的。但语文教学,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语文是情感的语文,因为语文不仅学语文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文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一篇散文,一首古诗,一句名言,哪个不具有情感呢?可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却成了单纯的电脑操作员,只关心屏幕、鼠标、键盘,师生之间在特定情景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成了人和机器间冰冷的毫无情趣的交流,破坏了语文教学美妙的韵味,当然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现在许多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再配上音乐、动画等元素。甚至图不对文,缺乏印证,牵强附会……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有了,但热热闹闹的一节课过去之后,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
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抽象的文字虽不能像直观的图像那样给学生视觉、听觉的直接享受,却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创造的空间,可以使学生获得间接的享受。
3、脱离文本,表面上精彩的设计,实际单一固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
这一说法可能稍有些过,可是一些语文老师在多媒体授课中,确实让我觉得没有“以本为本”,最起码也是偏离文本。有一位老师在上《智取生辰纲》(九年级上)一文,找到《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精彩片段,与课文有关的地方学生看一遍,这一课就算讲过了。还有,文章内容思想性强的,就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说明文体就上成“生物课”、“地理课”;若是剧本,那就成了标准的影视文学课了――“影视文学课是课,但不是语文课!”北大附中校长程翔在给我们中学语文老师上课时很肯定的说,“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脱离了语文课的文本,让学生记住的是演员的形象,大大消弱了语言文字的作用。” 语文课是以研究语言文字为本,“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永远是语文教学最最核心的内容。”多媒体教学打出作者照片有什么意义,我们的目的不是看作者长什么样,而是他写出的东西有哪些值得品味的地方。这与我们吃鸡蛋,却要去看母鸡有什么区别。我们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去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形象,而不是演员的特定形象。语文课是以研究语言文字为本,是语言实践课,这一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这样脱离文本的多媒体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更使学生无法获得个性化阅读,怎么能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要恰当控制教学容量、密度与节奏,要以有助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为前提。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两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多媒体的优越性运用得当可以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大放异彩;运用不当则事与愿违。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与问题,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传统教学的即时性与动态性巧妙结合,将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适时地用,适当地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辅代主,代替文本阅读,代替教师讲解,代替课堂交流,代替学生讨论,让多媒体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最佳整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