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形象的画面直接展示学习材料的意境,把大自然的奇异景观引入课堂,把实物的内部联系模拟出来,填补因时空限制而造成的学生感官上的空白,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理解学习材料,产生学习兴趣。
教学老舍先生的《草原》时,大多数学生没走过草原,没见过“绿色的地毯”似的草原,没见过“大白花”似的羊群,没见过蒙古包……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说: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 然后通过电脑屏幕把草原的美景一下子展示在学生面前。此时,在学生面前,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那“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那“到处翠色欲流”的美景,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仿佛正走在草原中,仔细地品味着……正如课文中所讲的:“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的感觉一样”。寓教于乐,培养审美情趣,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入一个有着丰富美学信息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这里耳濡目染,主动探索美,发现美,感受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倘佯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课文中讲到:“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形象地理解“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彩虹”等情境,我特意让学生观看歌唱家韩磊的视频歌曲《蒙古骑手》,伴着粗犷、激昂的乐曲,在学生眼前将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以丰富的画面信息拓展学习材料的内容。学习材料大多以概念的方式呈现,具有概括性,学生已有的认知表象往往不能达到理解和感受学习材料的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学习材料的各个方面展示出来,让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
想象力的基础首先是丰富的感性知识。其次还要有对具体形象的生动语言描绘的能力和对感性知识重新组合的能力。电教媒体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语言的描绘能力和组合某种形象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求知的天地里翱翔,决不可满足于仅仅利用感性材料达到教授知识的阶段.如《可爱的西沙群岛》一文,这是一篇介绍我国最南端景色的课文,有海滩、海底、海岛许多美丽的地方。课堂上如何融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我在课件制作中搜集大量的西沙群岛的图片及录像,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神秘的海底世界和充满生机的岛屿,从而歌颂我们的祖国有如此美好的景色。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如《星星的新朋友》一课,这是一篇介绍人造卫星的科普散文,由于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们没有看到,接触到卫星,所以如果只是学习教材上的知识,不免有些生硬,让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课前我就找了一些关于人造卫星的影象.课堂上,在学生们学习了课本知识以后,我让他们来观看神秘太空世界中各种人造卫星:逼真的画面,简练幽默的语言,神秘的音乐和色彩让学生们叹为观止.课后,我经常看到学生三五成群的讨论他们熟知的人造卫星,也有很多学生追着让我看他们查找到的资料.从文本到多媒体再到课外知识,无形中,让学生们学会了自主学习,引导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从而也更透彻的让他们理解了课本知识。
(三)培养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触发学生灵感,出现更多的思维支撑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例如,在教学《珍珠泉》一课时,课文第三自然段讲到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课文内容只会给学生带古板的想象,学生一下子对水泡的形状、变化、颜色、冒出时的声音都感到单调、乏味,学生只是理解文字中的内涵,没能亲身体会到潭底的水泡是如何像珍珠?因此,在教学时,我用课件演示水泡从潭底里慢慢冒出来的过程及动听的旋律。把学生“带到”珍珠泉边,学生仿佛在珍珠泉边的境界当中,脑海里突然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珍珠泉里的水泡像珍珠一样美丽!我就要求他们仔细观察从潭底里冒出来的水泡,写出自己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感受。学生想象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学生通过观看课件能想象出珍珠泉别样的景色。这样,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多媒体教育技术运用虚似现代技术进行模拟设计,启发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