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4 09:49:00
|
只看该作者
跟孩子一起成长
邹朝荣心里的石头并未落地。除了要教会孩子各种各样的知识以外,她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证明,由于教育不当,许多生理上有残疾的孩子在心理上也多多少少有些残疾,要想让韩羽的心理跟正常孩子一样,还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由于从小时候起,邹朝荣就给孩子讲了各种各样的故事,现在她着重在个人修养方面教育孩子。她仔细阅读买来的那些书,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自己也在逐步提高。
像几年来所做得那样,她给孩子的信一直在坚持着。由于家里居住环境非常狭小,只是单位分的一间小屋子,用“斗室”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邹朝荣经常都不知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时间,如果开灯,会影响到孩子的休息;如果不开灯,飞驰的思绪就会流逝掉。为了让自己的灵感都能留了下来,她每有好的想法,都在心里一遍遍默念,直到完全记住,等该叫孩子起床的时候,她才扭亮台灯,把自己的想法记了下来。而孩子一醒来,就会从枕头下面寻找妈妈写的信,对她来说,妈妈的信,就像早餐一样,一天不吃就会若有所失,浑身乏力。
信的内容也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开始邹朝荣还只是灌输式地给韩羽写信,随着韩羽年龄的增长,阅读和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单向的灌输逐步变成了双向的交流。邹朝荣更是感觉这个女儿不可或缺,是女儿,更是朋友,是无话不谈、肝胆相照的朋友,这种友情跟血缘无关,它只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关爱和尊重。
一些朦胧的思想渐渐形成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一切都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和选择,父母跟孩子首先应该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其次才是别的关系。有人说,母亲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她经历了十月怀胎之苦把孩子生了下来,并把他抚养成人,而是以首席老师的身份教会了孩子创造、爱、同情、劳动、独立、合作等等。在生儿育女方面,中国的绝大多数母亲都十分胜任,但是作为孩子的首席教师,许多母亲就有些差强人意,至于成为孩子的朋友,许多母亲想都不曾想过。
她在信中写道:
“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对你的苛求(过严的要求)就没有了;
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对你的态度就变温和了;
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就对你变得客客气气,彬彬有礼了;
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以往那激烈的言辞就不翼而飞了;
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就多了几分尊重,少了几分喝斥;
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那冒起的火气就会降温变凉;
只要我一想到你是我的朋友,就能平等地待你。”
有了这样一层思想,邹朝荣很快将它付诸于行动之中。在韩羽读信以前,她要求韩羽读信后,把自己的读后感写在信后。久而久之,韩羽也养成了用笔交流的习惯,她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得很快。有好几次,她竟然向妈妈“抗议”,嫌妈妈讲的道理太浅显,读着不过瘾。为了满足韩羽越来越大的精神需求,邹朝荣的信越来越天马行空。这时候就感觉到自己词汇量的不足了,她就经常翻给韩羽买的那本《新华字典》,一边查着,一边就会笑出声来,那些枯燥的词条在她读来,竟然也是那样的津津有味。时间一长,她的写作能力和思想水平竟然歪打正着地大幅度提高了。她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习惯,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抽时间提起笔来写,写着写着,竟然柳暗花明,问题迎刃而解。
这些信,不是课本,胜似课本,它像一股清泉渗入孩子的心脾。跟课本比起来,这些信凌乱,随意,不成体系,但是它却包含着课本无法包含的内容:对孩子深入骨髓的爱和理解。由于教育方法得当,韩羽对文字的兴趣与日俱增。她也像妈妈一样,养成了写日记和写信的习惯,虽然韩羽的字体和想法都很稚嫩,但邹朝荣却不这么看,她觉得记日记是孩子学会面对自己、面对现实的良好开端。
韩羽在一天天长大,伴随着成长的快乐,孩子也表现出了同龄孩子都会出现的“成长的烦恼”,这种种烦恼邹朝荣是跟孩子一起经历和体验,一起想办法解决的,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的平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