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4 09:46:00
|
只看该作者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都不会放弃!”闫敏坚定地说。1995年,她听说石家庄一家康复中心治疗脑瘫效果不错,就和丈夫背上女儿千里迢迢地赶往石家庄。由于治疗需要一大笔费用,丈夫只得回去打点他的生意,把母女俩留了下来。已经长到5岁的安頔,因为双腿长期弯曲,理疗难度很大,每天8个小时的强化训练,全落在了一个瘦弱的女人身上。
病房里,闫敏的一条腿压着女儿的一条腿,双手抓住女儿的另一条腿,逐渐用力,使之慢慢伸展。不多时,她便满头是汗、精疲力竭了。可是,训练不能就此停止,常常累得母女俩抱头痛哭。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乖巧的女儿帮妈妈擦去眼角的泪水,从枕头下面掏出爸爸写来的一封信,让妈妈念给她听。念完信,闫敏仿佛增添了一股力量,又投入到重复的训练之中。
一个疗程下来,超强的心理压力和过大的劳动强度,使闫敏62公斤的体重降到了47公斤。丈夫到乌鲁木齐火车站接她时,差点认不出来了。望着又黑又瘦的妻子,丈夫心如刀绞。看着、拉着能够歪歪扭扭走路的孩子,夫妻俩看到了希望。
人是会老的,父母总不能管孩子一辈子吧。每每想到这里,闫敏就想到了另外一种责任。她不想把孩子当成一个包袱扔给社会。1998年9月,连幼儿园都没上过的女儿,被闫敏送进了学校,给她起了大名叫郭晓頔。刚开始,孩子对拼音和数字的敏感性比正常孩子差了许多,碰到带拐弯的字就犯难,光一个“a”字就写了3个本子。为了消除孩子的自卑感,把自己当成一个正常人看待,闫敏经常在家里叫她“瘸子”。现在,在家听惯了“瘸子”的郭晓頔,在外面无论别人怎么叫她都不在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