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预设是教学准备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保障。教师预设的内容一般要通过设问的形式引出,因此,课堂设问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问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看下面案例,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思考。
案例:我们摆一摆
内容: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引出例1:
师: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棵树?
生1:我想大约要20棵。
生2:我想大约要21棵。
师: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用摆棋子的方式摆一摆。
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拿出围棋子,小组探究植树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设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植树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在学生回答后马上进入探究环节,这个过程很流畅,也很自然,说明教师课前进行了精心思考与设计,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学生真的有了要探究植树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的心理需求了吗?学生的探究活动还是来自教师的布置与安排,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需求。在学生估计结果后,教师不应马上就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环节,还应给学生时间,引导学生对两个答案进行对比分析:100÷5=20(棵),100÷5+1=21(棵),并提出问题:100÷5得到的是要植树的棵树吗?加1又是什么道理呢?通过这样的设问会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引起学生想要探究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心理需要,学生会在后面的探究活动中会更加积极主动,探究的目的性会更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