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7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中华文化的勃兴》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0:57: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年级上册历史《中华文化的勃兴》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命题人: 初学军  审核人:班玉琢  命题单位:五家站镇职业中学
一、        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B. 商周时期的金文是指用金属笔写的字
C.“大篆”这种字体出现于战国时期
D. 春秋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
3.我国今天的农历,据说来源于(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4.下列人物中,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扁鹊    D.李时珍
5.下列可反映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是(     )。
 A.司母戊鼎 B.马王堆帛画 C.秦兵马俑 D.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请回答:
⑴此诗句的作者是谁?出自他的哪部作品?该诗的作者生活在我国哪一历史时期时期?

⑵作者在这部作品中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⑶我国的哪个传统节日和这位诗人有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0:57:27 | 只看该作者


第8课    参考答案:
二、        选择题
1.B    2.A    3.A    4.C    5.D
二、材料解析题
(1) 屈原。 《离骚》    战国末期
(2) 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3) 端午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0:57:34 | 只看该作者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命题人: 初学军  审核人:班玉琢  命题单位:五家站镇职业中学
一、选择题
1.在古今社会,下列做法符合孔子“仁”的思想的是(      )。
A.以强凌弱  B.乐于助人  C.依法治国 D.进行改革
2.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的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3. 孟子提出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一观点符合今天的(     )。
A.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B.执法必严的观点
C.违法必究的观点         D.“仁政”的观点
4.战国时期,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孙武        C.韩非     D.董仲舒
5. 你要了解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应该首选的下列人物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二、组合列举题。(根据下列提示的思想主张,答出相对应的人物)
(1)“兼爱”、“非攻”——
(2)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3)“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材料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回答:
(1)这两段材料出自我国古代谁的言论?出自哪部著作?



(2)这个人在教育上有何主要的贡献?



(3)我们如何评价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6-30 10:57:43 | 只看该作者

第9课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A   3.A    4.C    5.B
二、组合列举题。
(1)墨子      (2)庄子      (3)孙武
三、材料解析题。
(1) 孔子    《论语》
(2)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他要求学生时常
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3)它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7 06:4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