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4-5-23 15:48:09
|
只看该作者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设计说明
本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性记叙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表现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及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真爱艺术。课文紧紧扣住一个“爱”字,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如课文第二、第三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有一年”、“春天到了”、“傍晚”、“不久”、“你回去了”、“那时候”。在引导学生初读感知阶段,可以让学生找出、画出这些词语读一读,体会作者的表达顺序,使他们对课文内容有整体的、清晰的把握。课文后面第4题“请你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至少包含了这样两条信息:(1)理解高尔基给儿子的信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已的实际;(2)适当开展实践活动,在行动中体会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内容、结构特点及课后相关练习的提示,建议教学本篇课文时,尽可能注意这样四个方面的问题:
1.见识“儿子“的孝顺。
由课题可知,课文表现的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的事情。课文里直接、具体地描写高尔基儿子的笔墨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第三自然段。但透过这几行文字,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高尔基的儿子特别爱高尔基。儿子孝敬父亲,此乃人间真情。课文第三自然中,“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各种各样”等词语,均突出地表现阶段“儿子”对“父亲”的孝顺。如“只有10岁”、“ “还没有镢头那么高”,写出了“儿子”的年龄小,个儿小,力气小,需要父母的关心、照顾、爱护,但教学这一自然段时,一要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语细细体会,二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与高尔基的儿子比一照一番。这样一来,学生就容易切身体会到高尔基儿子的孝顺。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自已也深受影响。
2.欣赏花儿的美好。
“劳动创造了美”,这话一点儿不错。高尔基儿子的辛勤劳动,终于换来了美好的花儿。课文第四自然段,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了花儿的美好。“春天到了,儿子种子的花全都开了。”这句话不是简单地交代花开的时间、谁种的花、花又怎样了,而是包含了诸多的含义,如,这是“儿子”种的,表现了高尔基的欣喜、骄傲和自豪;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的精力没有白费,种的花终于“全都开了”!“啊,这下子,爸爸可以尽情地观赏各种各样的花草,抛去烦恼,赶走病痛啦!”高尔基的儿子得知花儿“全都开了”,一定会欣喜若狂地这样喊起来。“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一阵阵芳香,引来了只只密蜂。”用心体会,这句话写得多美!“姹紫嫣红”描绘了花儿的颜色美;“轻轻摇晃”,表现了花儿的动态美;“一阵阵芳香”,写出了花儿的气味美;“一只只密蜂”既突出了花儿的香,又为花儿增添了许多生趣!总之,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动有静有情,美哉!这“美”,是对高尔基儿子辛勤劳动、孝顺父亲的最直接回报,最具体肯定和最有价值的赏识。所以,教学本篇课文,应重视引导学生欣赏花儿的美好。
3.体会关爱的艺术。
如课文开篇所说:“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已的儿子。”但高尔基对儿子的爱,不是一般的、原始的、本能的、自私的爱,而是一种崇高的爱。高尔基希望自已的儿子把爱洒向“所有的人”,希望儿子知道:“‘给’,永运比‘拿’愉快。”对于“只有10岁”的高尔基的儿子来说,要理解“‘给’,永运比‘拿’愉快”这一哲理,的确不太容易;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也有一定的难度。高尔基不愧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美好的东西”,生发到“给”;由“在岛上”,生发到“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由“你栽的花留了下来”给父亲,生发到给“所有的人”。如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高尔基的儿子就易于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了”。在教学写信教子时,一方面要体会高尔基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教育艺术;另一方面,应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鲜活的实例,促进理解和感悟。当然,要求不宜太高,谨防将引导学生感悟书信的内容,变成抽象说教或上成思想品德课。
4.展示实践的收获。
高尔基的儿子何以小小年龄,就知道不辞辛苦,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让父亲欣赏,祝愿父亲的身体早日康复?在我们体会到了高尔基对儿子高超的、高层次的关爱之后,可以敏锐地感觉到,这与高尔善于跳出自私、狭义的“爱”是分不开的。儿子之所以孝顺,高尔基功不可没。儿子收到高尔基的信后,思想上又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其实,学生学完了“写信教子”,不也应该获取有益的启示吗?当然,满足于脑子里想或“纸上谈兵”是不行的,所以,应引导学生像高尔基的儿子那样,去做一些给他人带来美好的东西和快乐的事,并把自己做时、做后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们交流经验、分享快乐、相互促进。学生在实践中付出辛劳,给别人快乐、自已也享受快乐。在展示实践的收获时,营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奉献光荣的氛围,这又会促动学生继续“给”,“给”得更多,获取更多、更大的愉快。当然,展示实践的收获的过程,又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听说能力,促进读写能力提高的过程。总之,一举数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