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讲学稿导学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01:4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讲学稿导学案

25、短文两篇
1、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和理解作品形象的精神品质。
3、        理解想象、夸张在神话中的作用。
4、        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积累文学常识
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2、熟读课文,自然成诵。
3、词语积累
逐走(   )  饮于河(   )(   )  欲得饮(   )    大泽(   )未至(   )  
道渴而死(   )   弃其杖(   )   化为邓林(   )  触(   )  维(   )
4、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二、课堂研讨: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三)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
② 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2、疏通文意 ① 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②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四)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夸父逐日》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3. 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的意义是什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01:45:02 | 只看该作者


《共工怒触不周山》
1、共工与颛顼大战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2、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3、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4、课文只叙述了共工和颛顼战争的原因和结果,并没有描写具体过程,请你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发挥你的想象力,回答不拘一格,只要符合课文的前后情节即可。)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后记:

五、拓展延伸
(一)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北山经》
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二)夸    父 余光中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5 22: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