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5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 让品德课成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互动平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8 20:43: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交流 让品德课成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互动平台
广州番禺西二小学 龙琴
  摘要:在小学班级中,存在着的个别问题学生让老师们大伤脑筋,苦于找不到改变他们的方法。本文就从问题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谈谈如何在品德课中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1.借用品德课中的教材,现学现用,教育全班学生关爱问题学生;2.借用品德课中的教材,结合自身,对问题学生进行典型教育;3.借用品德课中的教材,思想教育,用美好的情感净化问题学生。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改变他们的不良心理,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原因分析;品德课;矫正;不良心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关心儿童的健康,是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是值得关注。在小学,几乎每个班都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的不良表现往往让老师大伤脑筋。问题学生的不良心理极不利于他们的心灵及学习成长。特别是小学生,还处于问题的萌发期,应该帮助他们塑造健康的心灵。品德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为目的,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利用这一资源平台,去矫正问题学生的不良心理。



  一、问题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分析



  造成问题学生不良行为往往是他不良心理的表现,那么他们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产生这种不良心理呢?



  (一)意欲引起关注。这类学生往往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在课堂上希望引起老师和同学更多的注意,当他们不能通过正常方式,比如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等吸引老师和同学注意时,便常以不守纪律大声说话、做滑稽动作等方式表现得与众不同,已达到引起老师和同学注意的目的。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从小在家庭中受到的关爱较少,例如父母离异、再婚家庭或留守儿童等原因,父母或其他长辈不能够给予他们良好的关爱,从幼年时代起就造成关爱的缺失,所以他们在人群中总是在内心深处渴望得到关爱,当环境不能给予他们所希望的关爱时,他们便以另类的方式获得别人的注意,借以补偿从小缺失的关爱。当无法得到他人关爱时,就异化为企望获得他人的关注,不论以何种方式。从表面看,他们是调皮的,甚至是桀骜不驯的,但从内心来看,他们又是脆弱的,是孤独的。比如班级里的小张,他总是以欺负人的形式与同学交流,比如想跟某个同学打招呼,就去打他一下后背等等。虽然他的行为不好,但是他的出发点就是想和同学交朋友,只是方式不对。



  (二)经常遭受挫折。一个人遭受挫折的时候,总会产生一定的攻击情绪。当攻击情绪朝向内部时,会导致某种程度的抑郁,造成较低的自我评价甚至自我否定;当攻击情绪朝向外部的时候,倾向于对他人产生负性的评价,总认为一切后果均来自他人的错误,特别是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就会对他人产生愤懑。当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甚至申斥时,他们就变得更具有攻击性。即便在外界压力下不能直接表现出对抗行为,释放不满情绪,例如上课不听讲、故意不写作业、拒绝回答老师的问题等等。比如班级中的小连,他总是在上课铃声响了很久之后才进教室上课,如果批评了他,他整节课就再也不听课,自己干自己的事情,任你怎么规劝都无济于事。



  (三)家庭教育不当。一般来说,问题学生的背后肯定有个问题家庭存在着家庭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不容低估。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往往会造成相应的问题学生。专制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常常会造就顺从型和对抗型的子女。前者表现为被动、退缩、胆小、自卑、独立性差,过分小心、谨慎等消极的性格品质,而后者往往形成暴躁、敌对、蛮横无理、说谎等不良的性格。而同样,过分溺爱也是导致问题学生产生的根源所在,造成他们乖戾自私狭隘的性格特点。比如班级里的小张,他不听话时,他的姑父总是采取拳打脚踢的方式对待,勒令其改正,殊不知,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使他的对抗情绪越来越严重,好几次面对责骂竟然有跳楼撞墙的举动。



  二、在品德课中矫正问题学生不良心理的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学生,教师应该认真调查分析,找到转化他们心理的策略,对症下药方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良心理改变了,一切都能朝好的方向发展。对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要用心去关爱。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充分利用品德课这一平台,发挥好里面丰富的课程资源,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们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他们的“心理防线”,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使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关爱、尊重和期待,从而矫正不良心理。



  (一)借用品德课中的教材,现学现用,教育全班学生关爱问题学生



  由于问题学生的种种不良表现,使得班内的学生不愿意与其接触,这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更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对学习生活更加没有兴趣。因此,要充分利用品德课中的教材,发动全班学生关爱问题学生,别让他们成为孤立无援的另类人群,排斥在集体之外。比如,在品德课《我和小伙伴》中,用具体的事例来感化学生,萌发起帮助同学的热心。以一个同学多个帮的形式,帮助他们学习,和他们一同游戏,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归属感。要注重情感功能,热爱问题学生,消除问题学生的自卑、疑惧与对立情绪,老师应从多方面爱护、关心和帮助“问题学生”,给他们特别的温暖和关爱,从情感上打动他们,引起彼此间的心灵共鸣。



  《尚书》中说道:“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作为教师,首先应当相信任何学生都是渴望进步的,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肯定和赞扬的,以赏识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关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体谅学生,理解他们的苦衷,把严声厉色的批评换成和风细雨的说教,把当众的指责,换成事后的促膝谈心,肯定中蕴涵着批语和引导,鼓励中充溢着期待和希望。老师和学生结成一种互相信赖的关系,这是开展指导的前提。 [H;6}%B?j2比如班级里的问题学生小张,由于他总是以欺负人的形式与同学交流,所以大家都讨厌他,不愿意与他同桌。学习《我和小伙伴》后,我就告诉大家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也想和大家做好朋友。并发动学生主动与他玩,帮助他学习,渐渐地,他也不再有欺负同学的行为产生,与同学能友好相处,大家也不再排斥他。



  (二)借用品德课中的教材,结合自身,对问题学生进行典型教育



  在学生群体中,问题学生在学校中受批评多,在家庭中受责骂多,失去了学校、家庭的温暖,失去了同学、亲友的信任。心灵受到了创伤,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内心非常苦闷,易产生逆反心理、疑惧心理。他们常常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不能自拔。



  心病还需心药医,对此,教师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对 “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疏导应当根据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疏导方法,要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方法上不能企求简单化、千篇一律;在时间上,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否则就不能达到疏其心、导其行的目的。如在品德课《家人的爱》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家庭的关爱,从而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



  (三)借用品德课中的教材,思想教育,用美好的情感净化问题学生。



  人是有感情的,缺乏感情的人,对他人没有爱,对他人没有同情心,久而久之,就会滋生出自私自利的心态,灵魂会歪曲。像现在,许多家庭条件逐渐好起来,加上现在的家长爱子心切,一味满足孩子在经济上的要求,物质享受日丰,溺爱现象严重,深感对问题学生如何学习“做人”显得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学生学习“做人”的道德内容,采用生动的讲解和充分利用多媒体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染力的特点,有目的引导学生去体验课文中隐含的真情,以美好的情感去净化他们的心灵。



  如在品德课《我的一家人》中,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养育孩子是多么辛苦,作为孩子要好好地爱父母,尊敬父母,不乱花钱,尤其是问题学生,教师可以发放一张调查问卷,然后根据调查问卷联系家长,改变教育方式。如上面提到的小张,因为长期父母不在身边,寄养在亲戚家里,问他父母的一切事情,就马上流着泪,扭着头说:“不知道。”形成了怪僻的心理,喜欢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经常在课堂上发出怪叫,我就多次跟他谈心,处处关心他,让他多聊聊自己的父母,以及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没想到他还是挺想念自己的父母,跟大家聊了许多有趣的往事。渐渐地他也变得开朗了,能够在品德课上认真听讲,上课还变得积极发言了。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课堂,家长不仅要切实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不能只育不教,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孩子做出榜样和表率,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对于上面提到的小张,当我在自己与他交流沟通的同时,我也时常找他的监护人交流,告诉他要多关注小张的内心世界,经常与他沟通,不能以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有时间也该让他在异地的父母多打电话与他交流,缓解他内心的不良情绪。后来,小张的父母也时常与他电话交流,他的脸上也时常露出久违的微笑。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处理问题时不能冲动,做到永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充满爱,要循循善诱,充分发挥品德课这一互动平台的作用,矫正他们的不良心理,使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美好的生活。用我们睿智的心灵去开启他们蒙蔽的心灵,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彩云 编著《学生行为问题与教育方案》 中国轻业出版社



  2. 赵国忠主编《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3.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4. 湖南省教科所/刘建效 《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9 07: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