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4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体会 教师,路上思考的旅者——禅门的教育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9:1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与其说是一篇论文,还不如说是一篇读书体会,在读了谢云老师的《幸福教师五项修炼》之后,骤然生出很多想法,开始喜欢从一些故事来看我们的教育,或是想到的一些想法,把它记录下来,与读者交流……

【摘要】净空法师法语:佛教本来不是宗教,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在佛教里禅门的祖师大德对学僧的解悟开示之中,可以看到很多教育妙法。无论是禅门公案,还是故事,都会隐喻出在禅宗与教育之间,有着幽深而美妙的联系。因此笔者通过一些禅门里的故事,来思考我们当下的教育,思考我们教师的这个职业。

【关键词】 禅宗 教育 教师 启示

在选择读师范专业时,我们便与三尺讲台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托付给教育,做一个在教育道路上思考的旅者,犹如一位行僧,又如当下的教育:为了遥远的目标而牺牲当下的幸福。然而学生还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体会不到育人的幸福,彼此每天煎熬着痛苦与艰辛。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反思我们错在何处?

一、从“拈花一笑”看到了教育天堂

禅宗,源于佛教,始于世尊拈花微笑,迦叶会心一笑。据《五灯会元》卷一载: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

佛祖安详拈花,迦叶会心一笑,这里没有机械的形式,没有语言的絮叨,没有反复的叮咛,只有蕴含诗意的相合,相契。这里何尝不是最佳的教育境界,这种“以心印心”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课堂,心领神会,应该是心灵间最完美的默契;破颜微笑,应该是教育教学中最和谐的篇章。睿智的佛祖,聪明的迦叶,共同创造了教育史上的绝妙教学美。在学校里,应该是充满笑意的,快乐的,课堂里更应该是有笑声的,那怎样才能做到“微笑课堂”,是我们每一个教匠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课堂上,学生的微笑,是检测教育的最佳标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拈花一笑,既体现了学生的真切感悟,又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透彻理解。现在的课堂大多是一张张焦灼、迷茫、冷漠的脸。泰戈尔说:“孩子的眼睛里找到了天堂。”今天的我们,在哪里才能找得到天堂?

微笑,是教师最美的语言。教育本身就是为了追求师生彼此的会心一笑。现在很多家长都会说:“这孩子现在谁都不怕,就是怕老师。”这句教对我们老师来说是值得反思的,难道我们的追求就是让学生怕吗?学生都畏惧我们了,那学习是在惊恐之下完成的,谁会愿意学习呢?也许这是因为老师总是严肃的神情,古板的面孔,教训人的语气,会给人一种敬而远之的冷漠感,使学生不愿也不敢接近,让学生好生敬畏,难怪人们说:学生怕老师。难道我们的师道是建立在冷漠之上吗?

当学生听到你讲课时,流露出了微笑,说明他们对你的讲解感兴趣,或是听懂了,这种微笑是来自内心的声音。教师当时常微笑,微笑能够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有这样一个故事:

开学的第一天,踏着铃声我微笑地走进了教室。这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只有坐了后排的两位同学在那嘀嘀咕咕,我心里不高兴了,但是为了实施我事先决定的教学计划,把微笑贯穿这一堂课,我就没有表露出来,只是和颜悦色地问:“杨超、万强同学,你们为什么讨论呀?”杨超同学连忙站起来,吞吞吐吐地回答道:“因为……因为老师,你今天笑了。”这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句话,但是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是呀,我有多久没有在课堂上笑过,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琐碎的家务活,让我的心情压抑着,动不动发脾气,在课堂上不是批评这个,就是指责那个,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呆板。这堂课,我没有批评一个学生,而是改成不停地表扬做得好的学生,本来很捣蛋的那几个学生也因为回答对了一、两个很简单的问题而受到一番大大的赞扬,这堂课的气氛异常的好,每个学生都很开心,我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觉得精力倍增,心情也变得十分愉快。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那么,微笑就是点燃火焰的火种,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在英国的教学中,“把微笑带进教室,带进课堂”是教师的基本准则。快乐的教学,首先应从教师的微笑开始,一种源自内心的微笑,是内心智慧的传递.

有一次上完课,在反思中这样写道:“今天,学生很开心,反应很敏捷,学生听得很认真,应该效果不错。”在我陶醉今天的课时,我从批改的作业本中发现了一张纸条:“老师,您笑的时候真的很帅!”看到这句话时,我顿时又笑了起来,原来这节课效果好的秘密在这儿。

对于教育最大的期待,莫不过就是师生发自内心的微笑绽放在课堂里,绽放在教育的生活中。真的会是“笑过”才会有“效果”。对学生来说,微笑犹如南来风,温暖受伤苦闷的心,散尽郁积心头的迷茫阴霾,增进内心的信心,克服内心的脆弱。只有课堂里师生彼此的微笑,才是最美的教育天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9:17:55 | 只看该作者
面举一个数学例子:

下图是两个图形拼接问题:
















教师给出图形后:学生不难发现图形在裁剪后再拼接后面积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为什么会是这样?问题错误出现在哪里?我们该如何去发现会这个问题的关键?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解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果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非学生自己在引导下发现问题答案,那么老师您就剥夺了学生学习中的发现产生的愉悦和快乐!

在禅宗看来,修行参禅所悟的“道”,不是别人给的,更不是别人说的,而是要参禅者亲身去体验,最终才能心领神会的。其实教育也是,是在师生之间一啐一啄之间,学生自己破壳而出的,教师只是帮助,而不是代劳。如果不是一啐一啄,而是从外面把他给剥掉外壳,那么就会如同母亲所说的那样:不好喂养!这也就是说学习只能是自己去经历,别人无法代替的。

三、从“静心聆听”听出了教育妙法

禅门公案有这么一则:

僧请益“柏树子”话,师曰:“我不辞与汝说,还信么?”

曰:“和尚重言,争敢不信。”

师曰:“汝还闻檐头水滴声么?”

其僧豁然,不觉失声云:“耶”

师曰:“你见个甚么道理?”

僧便以颂对曰:“檐头水滴,分明历历。打破乾坤,当下心息。”师乃忻然。

                                         ----《五灯会元·卷十一》

这则公案道出了聆听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教育也是如此,学生要会听,才能接受知识;教师要会听才能接纳信息,掌握学情。现在很多教师都在抱怨开会时间长,领导说话废话多,试想如果把开会看成课堂上课,那么你的学生肯定会有与你开会时同感,觉得老师说得太多,因此我们要学会倾听,学生也当如是。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说,我们要听来自学生的声音。作为教师,只有基于理解和尊重,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感受,才能从心底贴近学生,做一个静心的倾听者,耐心的引导者。

下面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在你我的身上都有过发生:

初三的数学习题课上,教师正跟同学一起处理课后作业。教师知道班上几个基础薄弱的孩子学习有困难讲到一个比较简单的题目时,便叫了其中一个孩子来回答。其实我认为这道题太容易了,就是想鼓励她一下。可是谁知,她站起来后说:“老师我不会!”

当时老师的火一下子就窜了上来,严厉的问:“这样的题我讲没讲过?”“讲过!”她怯生生的回答,“你听没听懂?”“听懂了。”她小声的说。老师顿时提高了声音:“那你回家后,肯定没有做这道题,课上不注意听讲,课后没有认真复习,基础弱,还不肯下工夫!” 老师越说越生气。“老师,我回家真的做了,可是没做出来!”她小声的辩解着,而后她怯生生的问“老师,上课的时候你读过我的眼睛吗?”。

老师当时真的是火冒三丈,根本没听孩子的话,更在意孩子说话里的含义。“不认真听讲,复习,还强词夺理!”于是气冲冲的让她坐下,又找了别的同学很轻松的答这道题,然后继续讲课。

课后这个教师还气呼呼的认为这个学生不争气,不用心,可是,突然那句“老师,上课的时候你读过我的眼睛吗?在第二天中午,老师和那孩子做了一次交流。

那孩子说说:老师,你知道吗?班级或者说全校或者是全体中学生当中有多少人向我一样天生对数学等理科有着本能的恐惧,老师,也许象我这样不起眼的学生,您大多数时候会认为是我们不努力,不用功,其实老师,上课的时候,你注意过我的眼睛吗?我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漏掉了重要的东西,你走到哪里,我的眼睛就追随到那里,可是,好多题就是不知道怎样做。老师,你又注意过我的眼神吗?我眼睛里有困惑,迷茫和痛苦,甚至还有绝望,我承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不用心不努力才学习不好,可是,老师我不是。老师你不知道,我回家之后,每一道大家认为简单的题目,我要反复的做多少遍?可是又有什么用?再出现这样的题目我就是不会!当我象个傻瓜一样的面对数学题,老师,我多么希望有一天我也能会,也能做的很好!象我们这样的学生,我们付出同样的努力,结果却很糟糕。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理解我们、安慰我们?同学会嘲笑我们,家长会认为我们不争气,老师也会认为我们不用功……

说实话,听了这个故事,那孩子的一番话一定会深深的震撼你的!是啊,我们老师聆听过他们的心声吗?读过他们的眼睛吗?相信过他们的努力吗?是否真正的在课堂上关注过他们?是否经常把他们的成绩不好归结为基础不好,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数学思维不好等诸多的原因,考虑过我自身的原因吗?

对这样的学生,对于他们糟糕的数学成绩,我们都曾经非常的不理解,怎么就能不会?怎么就能这么差?怎么就不能用点心?怎么就不能努努力?时间久了,就由恨铁不成钢慢慢变成顺其自然,甚至最后对他们的成绩差默认了。但是我们就真的一点责任都没有吗?如果我们不能像禅师悟道那样去听雨声,那我们将永远听不到学生的心声,走进学生的内心去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教室是师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的地方,教师应当仔细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当下很多地方都在追求热闹的教室,其实这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应该追求的是用心互相倾听的教室。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说: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才能让各种各样的想法充分产生,以便让教学能够不失时机地展开,让师生都能沉浸在心情舒畅的气氛中。

禅师大德,大多都善听,不仅能听出学僧的话中之话,声外之声,还能听出其品行修为、思想境界。因此倾听也是教育的开始,更是教育的妙法。当然我还非常欣赏谢云老师在《跟禅师学做教师》中的那段文字:对教师而言,除了倾听学生的心声,还有很多方面的声音,需要我们倾听。比如,听大师的声音,以他们的智慧丰富自己的学养;听专家的声音,以他们的理论把握教学的导向;听同行的声音,以他们的经验得失为自己提供借鉴;听家长的声音,以他们的信息作为教育行为的参照。还要听自己心底的声音,欣赏自己成长的脚印,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反思自己的课堂……

四、从“点燃心灯”悟出了教育根本

禅宗里所说的“一灯能除万年暗”,这盏灯就是心灯,也是人心。只要点燃心灯,方能悟出怔道。在《五灯会元·卷七》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德山宣鉴禅师,在未悟道之前是龙潭崇信的侍者。有一天晚上,龙潭对他说:"夜已深,该回去歇息了!"德山道过晚安,走出师父的茅棚,却又折回来说:"外面太黑了。"

龙潭就点了一根蜡烛给他.当德山正要接过去的时候,龙潭即刻把蜡烛吹熄。就在这个时候,德山大悟,便向龙潭道谢。

崇信吹灭蜡烛,就是要让宣鉴领悟到:点燃的烛火又被吹灭,这意味着要真正破除黑暗,外在的光亮是靠不住的,必须点亮内心的灯盏。

于教育,只有点燃学生内心的灯盏,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和启迪他们自己去思考,能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首先,必须唤醒生命的自觉,点燃学生内心的灯盏,也就是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只有点燃生命对学习的灯盏,生命才能在不断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提高。

正如李嘉诚先生所说的:鸡蛋从外部打破就是一道菜,从内部打破才是生命,是成长。因此教育的根本不在于教了多少,而是点燃了学生学得欲望。要让学生从内心去打破,让学生从内心里要学习,而非外界的社会压力。

作为教师,当我们站上讲台,就是接过了教育的灯盏――它经历了漫漫长路,世世轮回,才到达我们这里,并需要经由我们,传给后世。这是多么美好而荣耀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9:17:40 | 只看该作者
二、从“啄啐之机”想到了不愤不启

禅宗讲究的是“问禅”,就是学僧先要有疑问,禅师才能帮助开解、悟道。

在孵化前,雏鸡总是在鸡蛋里啐,而母鸡就在外边啄,如此方能让小鸡顺利出世。 禅宗里有一位镜清禅师,常以这个比喻来开示弟子。他说:“大凡行脚人。须具啐啄同时眼,有啐啄同时用,方称衲僧。”意思是出家之人学禅.既要师傅开导,又要自己努力悟道。内外一起用力才能冲破阻碍,“一啐一啄”是师徒之间最好的教授学习之法。回想我们的教育不亦如此吗?学生一啐,教师一啄,在学生有问题的时候,需要帮助的时候,去点拨他,去引领他,这不就是我们的教学吗?胡兰成在《禅是一枝花》中,说:子母啐啄当然是子先啐,而后母再啄,譬如争棋,惟有第一着手是尝试,是询问。以后都是互为问着,互为应着。

禅门里几乎所有的祖师大德,在接引和点化学僧时,往往都只提出问题,或针对学僧的问题,一步步追问和紧逼,以引发学僧的思考、究诘;学僧能够明白的,会当场开悟,不能明白的,也会百般揣摩,千般思量,直到开悟为止。禅宗里有“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的说法,他们所强调的,其实就是“由疑而悟”的探究过程。很多时候,教师习惯于用自己的认知代替学生体验。面对问题,我们习惯于直接告诉答案和结果,就像填鸭一样,甚至,学生已经无法接受了,还要硬塞进去——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的消失,很大程度上,与这种教育方式有关。想想孩子刚入学时的兴奋和激动到他们后来的冷漠和倦怠,不免觉得,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读书激情方面,简直就是一种倒退。

学生没有问题,何需教育?没有困难,何需帮助?这两者都无,哪需要教育呢?

记得小时候,每年春天,母亲都要孵一窝小鸡。每到小鸡将出时,蹲在鸡窝边,总能听到“笃笃笃”的声音,此起彼伏。母亲说,那是里面的小鸡开始啐壳了。有一次,我跟母亲说,小鸡啐壳太慢,不如我们帮它敲碎蛋壳,放它出来。母亲笑着说不行,得让它自己出来,不然不好喂养。

也许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是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育”。启发,即是指教师恰当地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的沿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教师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愤”、“悱”,引发他们的兴趣和疑问,有兴趣才能真正的关注,有疑问才会努力去探索。

每一位优秀的老师都很看重因势利导,启发诱导学生。这里的诱导不是将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做一些引领,起到一个路标的作用,一个向导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就是“逢山开路”启发学生思维,“遇水搭桥”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转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30 07: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