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个发明带齿孔的邮票的故事,一个由发明家阿切尔身边的偶然小事引发的发明故事。阿切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见一个人用别针在邮票连接处刺小孔,以便把邮票撕开,就想到了用机器使所有邮票都好撕开。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感受到,发明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身边的事,多动脑思考,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二、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学习”是本课教学设计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它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力求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本课教学设计结合教材“浅显易懂”的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读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体验、思考,并进行汇报、交流,从而达到领会课文所要表达感情的目的。整个设计体现了课文的个性化学习,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尝试。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a.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b.通过读文,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c.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质疑、探疑、解疑的能力。
d.通过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e.通过汇报、交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f.通过收集资料和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知道发明并不神秘,要多留心身边的事。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课前对邮票有初步了解。
(2)观察生活中有齿孔的物品。
(3)别针一枚。
(4)了解名人创作的过程。
2、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邮票的一些知识。
(2)邮票。
五.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知道邮票齿孔的来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品质。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举例导入课文。
1、观察老师展示的邮票。出示不带齿孔的最早的“黑便士”邮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邮票。)再出示带齿孔的邮票问:两张有什么区别?(一张有齿孔,另一张没有。)(板书:齿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邮票齿孔的故事。
(通过观察对比,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知创设了条件。)
2、谈话。(出示“黑便士”邮票)谁知道这是什么?(板书:邮票)(撕开邮票)你们看,这些撕开了的小孔象什么?这就叫做:齿孔(板书)别看这小小的邮票齿孔,它的发明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呢?(补齐课题)。
二、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合作学习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指正。结合语句认识生字:伦敦、研究。借助汉字表义的特点识“裁”“撕”“究”“政”。
3、 运用多种方式巩固识字:你指我认——看口型猜字——做动作识字。
4、 默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5.小组讨论:带齿孔的邮票是谁发明的?是怎么发明的?从中你知道到了什么?
6.比较读——范读——练读——比赛读。
7.让学生撕一撕有齿孔的邮票,体验有了齿孔之后所带来的方便。
8.练习:填空
一位(先生) 一位( ) 一台( ) 一台( )
一张( ) 一张( ) 一把( ) 一把( )
三.练习书写。
1.本课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字(仍、使、便)是新认的字。
“使、便”二字可以与:“仍”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写好单立人。单立人的写法学生已经多次接触,应该比较熟悉,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书写。但三个带单立人的字的右半边应该细致地指导一下。“仍”字右边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便、使”右边十分相似,在识字通中初步感知后指导写美观。指导的重点如下:上横宜短,“口、曰”要扁,撇应先“竖”捺须伸展。
2、学生观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难写的字。
3.交流展示,互相评价。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
(1)从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什么东方看得出邮票用起来不方便?
五.拓展。
1.邮票的齿孔还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启发,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类似的例子吗?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如:卫生纸之间的空隙,一些食品的包装袋,药品的包装袋等等。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小发明的实例,激发留心观察生活,勇于探究,乐于发现的兴趣。)
2.读课后“我知道”的内容,了解邮票的一些常识。学习伙伴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收集一些邮票。
3.故事会。找一找、讲一讲受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比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这一实践活动的安排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加强了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