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8 18:21:00
|
只看该作者
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是以学生熟读成诵为前提,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剖析,最终达到理解掌握之目的。这种教学法在我国封建教育史上,特别是科举制下,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诚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现代教育要比古代教育先进得多,但是古代教育中的教学法在今天
的语文教学中仍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它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传统教学把
熟读背诵看作是占有语言,即大量地占有语言材料的基本措施,利用青少年精力充沛,记忆力好的特点,让学生大量地占有语言,即大量地“采食”,“进食”到相当数量,再反过来咀嚼、消化和吸收。通过对名篇佳作长时间的熟读吟诵,最后达到对语言的积累和自悟。“口而诵,心而惟”让读者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积少成多,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使其言若出吾口,使其意若出吾心”,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层次、内容、语感、文气、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等全部潜移默化到读者的脑海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形象地概括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即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见,传统教学法并不对学生侈谈多少阅读和写作的理论,而是让他们模仿、积累、训练、自悟,老老实实地读、抄、背、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数年之后,腹中渐富,这样经过不断地“反刍”、“融洽”、“互训”、“揣摩”,当然少不了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于是丰富、充实、提高、成才。《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教香菱学诗,不是大讲“写法”一类的东西,而是先让香菱诵读王摩洁(王维)的诗作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再诵读老杜(杜甫)一二百首,再诵读李青莲(李白)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广泛涉及其他诗人的作品。过了几个月,香菱就写出清新有趣的诗来。鲁迅先生在《二心集,做古人与做好人的秘诀》中也说过:“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做法》之类,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他却绝口不说坏在那里,作文要怎样。两位大师所言庶几如出一辙,其核心都是”勤读书而多为之。“多看和练习“。 |
|